尹延文 攝影
4 月18 日上午,泰安市攝影家協會第五次紅色之旅一行40人,在協會主席牛靜濤、副主席程智勇、潘景臣帶領下,懷著對歷史文化和自然美景的敬仰與期待,走進了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景區的國清寺采風。
潘景臣 攝影
宋昭君 攝影
天臺縣是活佛濟公成長的地方,現尚存濟公故居,這是一個充滿南宋時代氣息、蘊含浙東地方建筑風格和仕宦人家宅第格局的建筑,也是天臺山一道靚麗的文化風景線。天臺山景區,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譽著稱于世。這里不僅擁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風光,其山巒起伏、溪流潺潺、綠樹成蔭,宛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畫卷;更有著深厚而獨特的文化底蘊,承載著千百年的歷史沉淀和人文傳承。
王紅麗 攝影
程智勇 攝影
程智勇 攝影
據當地導游小于介紹,天臺山國清寺,始建于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至今已有1400余年的歷史,初名“天臺寺”,后因隋煬帝楊廣取“寺若成,國即清”的愿景,更名為“國清寺”。這座千年古剎不僅是漢傳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更被日本天臺宗尊為祖庭,堪稱中日文化交流的千年橋梁。寺院周圍五峰環繞、雙澗瀅流、環境清幽、古木參天、風景宜人。這座古老的寺廟,靜靜矗立在天臺山的懷抱之中。
張誠 攝影
張誠 攝影
張誠 攝影
當泰安市攝影家協會的成員們踏入寺門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一種寧靜與祥和的力量。寺內的建筑古樸典雅,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無不展現著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黃墻黑瓦與周圍的青山綠水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幅絕美的畫面。
矗立于寺外的隋塔,是晉王楊廣為報智者大師授戒之恩而建。這座六面九級的磚木古塔,殘高59.4米,歷經唐會昌法難與南宋修葺,雖褪去飛檐斗拱的華麗,卻以滄桑之姿傲視群山。塔身磚塊刻有工匠姓名,堪稱古代“實名制”建筑典范。
宿磊 攝影
王紅麗 攝影
尹延文 攝影
作為國清寺主體建筑,大雄寶殿九開間、重檐歇山頂,殿前青銅鼎為乾隆年間遺物,匾額“大雄寶殿”四字豎寫,彰顯皇家敕造身份。殿內佛像莊嚴,左側一株1400年隋梅探出檐角,白花如雪,與紅梅相映成趣。
朱愛華 攝影
朱愛華 攝影
大雄寶殿前,香煙裊裊,信徒們虔誠祈福;藏經閣里,古籍珍本,訴說著歲月的滄桑。攝影家們紛紛舉起相機,用鏡頭捕捉這一個個動人的瞬間,試圖將這份歷史的厚重永遠定格。
姚軍 攝影
據說國清寺至今保留“僧人自耕自足”的傳統,不設門票、無商業喧囂。清晨鐘鼓聲中,僧眾誦經、勞作,游客可參與田間耕作,體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禪宗精神。因寺內拒絕給僧人拍照,攝影家們自覺遵守規定。
漫步寺中,黃墻青瓦、古木參天,每一步皆是景致。梅亭小憩,可品茗觀梅;魚樂國畔,靜聽流水潺潺。正如詩人郭沫若所言:“隋梅私自笑,君夢復何癡”,此處能讓人暫別塵世煩憂,回歸本真。
在這次紅色之旅中,泰安市攝影家協會的成員們不僅領略到了天臺山國清寺的絕美風光和深厚文化,更通過鏡頭將這份美好傳遞給更多的人。他們用攝影的語言講述著歷史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這座古老寺廟的魅力與價值。(張子秋 / 文)
編發:泰安市攝影家協會融媒體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