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是全球面臨的重大健康問題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加速和生活方式轉變,惡性腫瘤的發病形勢日趨嚴峻,已成為當代醫學研究和臨床診療的核心課題。
在推動腫瘤患者康復與生活質量提升的道路上,我們深知科學認知與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為此,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委員會精心策劃并開展了“患者關愛項目”,旨在幫助患者建立科學理性的疾病認知,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治療依從性和療效,從而全面改善生存質量,開啟康復的新篇章。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康復委員會主任委員師建國教授指出,癌因性疲乏作為影響腫瘤患者生活質量的首要因素,需醫患高度關注。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為生命體征,飲食、排泄、睡眠及精神體力狀態可視為健康體征。腫瘤患者治療中常面臨嚴重疲乏,與腫瘤病變及治療所致身心損傷相關,科學干預可有效緩解多數癥狀。
值此2025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之際,特別邀請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張俊教授與上海長征醫院岳小強教授,兩位專家將從中西醫結合的角度,系統闡述癌因性疲乏的規范化治療及管理策略。
Q1
什么是癌因性疲乏?和普通疲勞有什么不同?
張俊教授:
癌因性疲乏包含“疲乏”與“癌因”兩層內涵:“疲乏”是一種主觀感受,臨床中表現為涵蓋身體與心理的復雜癥候群,涉及多種不適體驗;“癌因”則強調其與癌癥及治療的直接關聯。
解析癌因性疲乏的誘因,需從癌癥本身及治療兩方面切入:腫瘤可能直接引發貧血,或在長期治療中導致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等;新型免疫治療或抗血管生成藥物亦可能引發甲狀腺功能減退、腎上腺功能減退、電解質紊亂等。這些多元因素共同構成臨床挑戰。
在腫瘤患者群體中,癌因性疲乏呈現三個顯著特征:程度顯著重于普通疲勞、持續時間長、成因復雜多樣。這對臨床醫生、患者家屬及看護者均提出了更高的應對要求。
岳小強教授:
中醫將癌因性疲乏歸屬于“虛勞”范疇,認為其本質是虛損所致的疲勞,與氣血失常、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這種因癌因性疲乏產生的虛勞具有獨特的病因病機,與腫瘤本身密切相關。中醫講究正邪辨證,腫瘤被視為導致虛勞的邪氣,其侵襲會影響不同臟腑功能——例如肺癌患者,邪氣侵擾肺臟導致肺失宣降,出現氣喘、繼發性炎癥等癥狀;消化道腫瘤患者,邪氣困脾礙胃,進而影響飲食消化功能。
虛證在癌因性疲乏中占據核心地位,中醫主要從氣血角度進行闡釋。《黃帝內經》有云“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強調氣血是構成人體、維持臟腑功能的核心物質,為機體循環運行、能量代謝提供根本支撐。中醫對癌因性疲乏所致虛勞的辨證,一是從氣血虧虛的程度辨虛實,二是結合病位臟腑及邪氣性質綜合分析——如肺癌多兼痰濁,消化道腫瘤多夾濕邪,肝癌常伴瘀血內阻,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整體觀”的診療特色。
Q2
哪些因素容易誘發癌因性疲乏?
張俊教授:
通俗來講,癌因性疲乏可類比比喻為機體“能量不足”或“電量不足”的持續低負荷狀態。導致這種“低電量狀態”的原因可歸納為三類:首先是“充電不足”,即能量來源匱乏,如飲食攝入不足、營養不良等;其次是“消耗過大”,包括腫瘤本身的異常消耗,以及抗腫瘤治療引發的額外能量需求導致的供需失衡;第三是“能量代謝紊亂”,指體內能量轉化及平衡機制失調,如電解質失衡、激素功能異常,或營養素向能量轉化過程中出現障礙等。這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導致腫瘤患者出現癌因性疲乏。
岳小強教授:
從中醫角度分析,癌因性疲乏(CRF)的發病機制與“正虛邪擾、氣血失調、臟腑失和”緊密相關。現代醫學發現的電解質紊亂、激素失衡等病理表現,在中醫理論中亦與正虛密切相關——中醫對CRF的核心認識,正是基于“正氣不足”這一顯著特點。《黃帝內經》所言“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即直觀描述了攝入不足導致正氣虧虛的病理過程。臨床中,消化道腫瘤常率先影響患者食欲,而多數腫瘤(尤其是消化道腫瘤)因干擾消化吸收功能,易導致患者營養攝入與利用不足,進而引發能量匱乏。
中醫將攝入不足的問題細分為三類:其一為“吃不下”,多因消化道梗阻所致,此時需借助現代醫學手段(如手術、支架置入、造瘺等)解除機械性障礙;其二為“不想吃”,常見于腫瘤引發代謝失衡而導致食欲下降,中醫通過健脾和胃之法,可改善患者食欲,恢復主動進食意愿;其三為“吃了不舒服”,即患者雖有食欲(中醫稱“胃能受納”),但脾胃運化功能失調,導致進食后不適,現代醫學的消化酶、腸道益生菌等制劑,與中醫調理脾胃的治法形成互補,可有效改善此類狀況。
心理因素是加重CRF的另一關鍵誘因。中醫強調整體觀,認為“形神合一”,腫瘤導致的臟腑機能失調會引發軀體癥狀,而患者對腫瘤的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既源于臟腑機能失調,又會進一步阻礙氣血運行,形成惡性循環。反之,心理狀態亦能反作用于機體。中醫在心理干預方面,采用以情勝情、藥物調節、情志疏導等多種方式,緩解不良情緒對機體的負面影響。
Q3
腫瘤患者治療與康復期間適合服用阿膠等中成藥嗎?
張俊教授:
從西醫視角出發,當前開展的復方阿膠漿治療氣血兩虛型癌因性疲乏的多中心臨床研究,旨在通過循證醫學方法積累數據,為臨床實踐提供證據支撐。這一研究不僅有助于促進祖國醫學的現代化發展,更希望通過客觀分析篩選出潛在獲益患者,最終實現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標。
岳小強教授:
一種藥物的療效,關鍵在于明確適應征適應證并精準匹配適用人群,如此才能實現理想效果。復方阿膠漿作為經典中成藥,其核心成分阿膠具有良好的養血功效,配伍紅參、山楂等藥材,諸藥協同可增強補氣養血之效。當癌因性疲乏表現為明顯氣血不足證候時,復方阿膠漿不失為對癥之選。
Q4
癌因性疲乏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嗎?該如何評估其嚴重程度?
張俊教授:
影響抗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腫瘤對特定治療方案的應答率,二是機體對治療方案的耐受性。正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言,機體狀態是抗癌治療的基礎。現有抗腫瘤治療手段,如手術、細胞毒性藥物治療、放射治療、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及靶向治療等,均可能對正常組織產生毒性。因此,療效不僅取決于藥物對腫瘤的作用,更取決于機體對治療的耐受性——若機體準備不足或存在功能障礙,可能導致治療減量、中斷、延期甚至中止。
基于此,抗癌治療需兼顧三方面:第一,確保治療方案的針對性,精準選擇有效藥物;第二,通過全程管理保障機體狀態,包括維護各臟器功能、儲備體力,使患者能夠按預定方案完成治療,實現最佳療效并保障安全;第三,在毒性治療過程中維持患者的生活質量。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岳小強教授:
癌因性疲乏雖表現為表面癥狀,卻反映機體內部氣血、營養及臟腑功能狀態,直接影響治療效果。患者的臟腑狀態與氣血通暢程度,不僅體現對腫瘤的應答能力,更是接受治療的基礎條件。若出現肝功能、腎功能等臟腑功能障礙,常成為化學治療或分子靶向治療的禁忌,需先進行針對性處置。只有當機體狀態能夠耐受治療時,才能開展后續西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這正是中醫從“正氣”角度認識和評估癌因性疲乏的核心所在。
Q5
腫瘤治療過程中,患者的營養支持至關重要。對于體質虛弱的腫瘤患者,在營養支持方面有哪些特別的建議和方法?
張俊教授:
從西醫角度而言,在保障胃腸道功能(包括運化和吸收)良好的前提下,患者飲食并無嚴格禁忌。對此,我有兩點建議:
第一,食物多樣化。我們不主張限定具體食物的“可食”與“禁食”。我曾在科普中提到一個簡單的評估方法:通過每天攝入五種不同顏色的食物,確保糖分、脂肪、氨基酸、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的均衡攝取。
第二,根據治療期間的身體變化調整飲食。不同治療階段的飲食方案不可一概而論。例如在抗腫瘤治療(尤其是化療)期間,若患者胃腸道反應較大,最直接的減負方法是讓胃腸道適當休息,而非強迫進食。
我常提醒患者,“像吃藥一樣吃食物”的觀念并不可取,應相信身體信號,順應自身需求——最想吃的食物往往是身體所需的信號。
總結西醫飲食建議:第一,飲食方案不會一成不變;第二,遵循食物多樣化原則,順應身體感覺;第三,關注飲食結構與配比;第四,若日常飲食無法滿足營養需求,可借助口服腸內營養制劑,必要時通過短暫腸外營養支持補充。這正是我倡導的五個“無”中“無餓”理念的核心——通過動態調整飲食策略,確保患者獲得充足營養。
岳小強教授:
早在《黃帝內經》中,老祖宗就提出了關于健康及腫瘤調養的理念,即“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我們主張患者以谷物類作為基礎能量來源,通過水果攝取纖維素和微量元素。“五畜”所指代的牛、馬、羊、豬等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入同樣重要,尤其是伴有癌因性疲乏的晚期患者,需特別重視蛋白質補充。蔬菜則為機體提供無機鹽、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對健康大有裨益。在身體狀況和食欲允許的前提下,飲食種類越多樣、搭配越均衡越好,同時需遵循“食飲有節”的原則,避免過量或暴飲暴食。作為中醫,我常向腫瘤患者強調“吃飯永遠比吃藥重要”這一理念,尤其在化療期間或腫瘤晚期身體衰弱、消化吸收功能較弱時,合理飲食的意義更為關鍵。
Q6
如何科學應對癌因性疲乏?
張俊教授:
簡而言之,需先明確癌因性疲乏的誘因,再進行針對性處理;其次要強調身心療愈,一方面排查導致疲乏的軀體性因素,另一方面有效緩解心理性疲憊,改善因心因性消耗引發的疲憊與崩潰狀態;此外,從策略層面而言,中西醫結合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不僅要從癥狀上緩解,更需從病因上進行治療。
岳小強教授:
從中醫角度分析,科學應對癌因性疲乏的首要任務是提高患者、家庭及社會對這一癥狀的重視程度。癌因性疲乏多見于病情較重、正在接受治療的患者群體。然而,部分患者常將乏力、虛弱等癥狀簡單歸因于腫瘤本身或治療副作用,認為這是必然現象。這種認知誤區導致人們對癥狀過于寬容,缺乏采取主動干預措施的意識和行動。
癌因性疲乏雖表現為表象,但其背后存在多元機制,常成為臨床干預及提升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制約因素。科學應對首先需要予以重視,其次,該病癥的發生機制極為復雜,除腫瘤本身因素外,還與患者臟腑狀態、氣血失調、心理因素及社會壓力密切相關。在應對策略上,我們主張采取多學科聯合干預模式,涵蓋中西醫結合,以及醫學與營養學、臨床醫學與心理學的交叉融合,同時強化家庭與社會支持體系,這些均構成癌因性疲乏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
聲明:本文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為了解資訊使用,不代表本平臺觀點。該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信息被用于了解資訊以外的目的,平臺及作者不承擔相關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