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地表最強音樂節」,Coachella不只是音樂迷朝圣的殿堂,更是流行文化、經濟效應與全球趨勢的縮影。以下用6點帶你認識Coachella,從為何2025年超過6成觀眾選擇分期付款,到Lady Gaga、Lisa、Jennie等巨星全力登臺的原因。
Coachella介紹1.為何被稱作「地表最強音樂節」?
當我們說Coachella是「地表最強音樂節」,可不是隨便說說。從1999年起,于加州印第奧(Indio)舉辦,但最初是1993年搖滾樂團Pearl Jam不滿原先的美國售票公司,轉往請Goldenvoice展演策劃,在籌備的過程中讓演唱會舉辦方看見操作大型音樂祭的潛能,這個在沙漠中舉辦的音樂季,初期以搖滾、電子與另類音樂為主,從1999年舉辦第一屆,到2002年總算收支平衡、轉虧為盈,也逐漸吸引越來越多風格多元的音樂人參與,也讓Coachella在音樂市場、流行文化之中打出名號。
Coachella介紹2.經濟效應可觀
Coachella音樂節每年與樂迷們相約4月登場,除了聽音樂之外,它更是「印鈔機」。
根據英國《衛報》指出,往年通常單日人流量可達12.5萬,而《NBC》則估計每年科切拉會帶來7億美元的經濟效應,更有超過1億美元的消費力發生在Indio。 2025年一般票價格已來到649美元,VIP門票、露營體驗更上看數千美元,這還不包括交通、住宿、飲食與周邊商品等花費,觀眾平均單人周末花費輕易突破1,500至2,000美元。這樣的高消費也帶動當地旅館、餐廳與零售業營收暴漲,形成獨特的演唱會經濟。
Coachella介紹3.為何全球巨星擠破頭登臺?
Lady Gaga演出精彩絕倫
對于音樂人而言,從音樂、流行、文化的影響力層面,登上Coachella舞臺已經等同于被認證、被背書的證明。不僅僅是因為現場涌入數十萬名觀眾,還有同步在YouTube等平臺跟直播的全球觀眾,每個表演片段都有可能在所有社群平臺上瘋傳,過去Beyoncé、The Weeknd、BLACKPINK等巨星的演出曾屢次締造破紀錄收視,而對新人歌手而言,能夠登上Coachella意味著獲得業界與市場雙重認可。
Coachella介紹4.K-pop明星開始參戰
從2011年韓團體EE作為第一個登上Coachella舞臺,2019年BLACKPINK成為首支登上Coachella的韓國女團,2023年更是成為主舞臺Headliner,再到今年度Jennie、Lisa各自單飛演出。你可以看見K-pop的影響力正在席卷全球,而Coachella老早嗅到南韓娛樂圈的影響力,以及背后所帶來商機,邀請K-pop歌手不僅讓演出名單更加多元,同時更能吸引亞洲市場的高消費粉絲進場。像是2025年就有4組南韓藝人登臺,可預見K-pop明星參戰科切拉只會越演越烈。
Coachella介紹5.超過6成觀眾都分期付款?
根據美國《Billboard告示牌》報導:近6成的觀眾選擇分期付款購票,是2025年Coachella音樂節令人高度關注的話題。面對票價節節攀升,目前光是一般票已高達649美元,主辦方從2019年開始提供分期付款的方案,《The Cut》指出2019年僅18%觀眾使用,如今已飆升至近60%,最低僅需49.99美元即可預訂門票,此舉大幅降低了參與門檻,成為吸引年輕族群的重要策略。雖然延后付款的模式同時引發財務隱憂,打著「只需50美元就能參加」,背后隱含著千禧世代與Z世代對流行文化渴望與財務現實狀況的綜合結果。
Coachella介紹6.從小眾音樂節到高度商業化
近幾年來Coachella有所轉變,甚至有些老粉可能會覺得像是「走味的咖啡」!從最初以小眾、獨立音樂為號召,到目前已經轉型為高度商業化的娛樂盛事。最低票價從2015年375美元到2025年649美元,10年間漲幅高達73%,再到活動現場的商業置入、直播的冠名贊助、品牌跨界聯名、KOL特意飛到現場賺流量,讓這場活動已經不是「純音樂欣賞」,更是高度商業化的音樂節。
或許很多老觀眾認為,現今的Coachella已經跟早年的沒得比,但它已不僅是音樂活動,更是社群媒體時代下,集合時尚、流行與經濟利益的文化商品。它的成功與爭議,也反映了當代娛樂產業的本質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