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于2025年4月19日解放軍報08版
紀錄片《山河念英烈》海報。 節目組提供
掃碼觀看紀錄片《山河念英烈》
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軍事節目中心、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等聯合推出的紀錄片《山河念英烈》,在央視國防軍事頻道播出。該片聚焦安徽這片紅色底蘊濃厚的江淮大地,講述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為烈士尋親、服務烈屬異地祭掃、為烈士畫像等守護英烈的故事。
紀錄片開篇,講述淮北市濉溪縣某礦廠職工周揚和同事們,利用業余時間致力于為烈士尋親這一公益事業的故事。多年前,濉溪縣對散葬烈士墓進行集中遷移,周揚和同事們參與了雙堆集戰役烈士墓遷移工作。他們親手遷出烈士遺骨時,深受震撼,想到每名烈士都是他所在家庭幾代人苦尋的至親,更增強了為烈士尋親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后來,周揚在單位發起并組織了夢源英烈志愿服務隊,為雙堆集戰役犧牲的烈士尋找家人,并得到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大力支持。
雙堆集烈士陵園里,長眠著中原野戰軍第9縱隊27旅80團的一名連長毛義富。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親人前來祭拜他。雖然毛義富烈士有姓名、籍貫可考,但是志愿服務隊多方查找都找不到他的身份信息。幾經分析,他們聯系了烈士故鄉的毛氏宗親,得知烈士名字中的“義”從前可能寫作“貽”。很快,周揚便聯系到毛義富烈士的侄子,這場歷時10年的尋親終于畫上圓滿的句號。毛義富烈士的侄子感激不已,視周揚為他們的親人。這份光榮感和使命感,激勵志愿服務隊為更多烈士找到家人。
片中介紹,在安徽,服務烈屬異地祭掃已成為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的常態化工作。然而,由于烈士犧牲年代久遠、信息缺失等原因,并非每位烈屬都能實現這一愿望。在安慶市懷寧縣,王開淼烈士的兒子王里節已兩鬢斑白,幾十年來,他數次前往父親的犧牲地廈門找尋其安葬之處,一直沒有找到。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去父親的墓前祭拜。
去年,懷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前往王里節家中,向他核實關于父親的相關信息。此前不久,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向下屬單位發放了一份廈門革命烈士陵園的安徽籍烈士名單,名單上有位懷寧籍烈士叫王開毳。幾經核查,確認王開毳就是王開淼。信息確定后,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便組織王里節與其他幾位烈屬,去往廈門祭拜親人。陽光灑落在承載歷史與榮光的廈門革命烈士陵園,烈屬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祭拜為國捐軀的親人。
“真想看看父親長什么樣子!”廈門之行讓王里節心中有了新的渴望。父親曾在他兩歲時回過家,抱著他在院子里玩,這是親人回憶中王里節和父親在一起的唯一場景。為實現他的愿望,當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工作人員帶來了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師生。師生們動筆前與王里節的叔叔反復溝通,將王開淼烈士的容貌細膩勾勒出來。畫作上,王開淼抱著年幼的王里節,父子倆深情凝望,畫面栩栩如生?!斑@下團圓了!”年邁的叔叔看著王開淼逼真的形象,掩面啜泣不止,王里節也淚流滿面。
繪畫指導者葉慶華是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老師。她的愛人是名軍人,為救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身為烈屬,葉慶華發現有許多烈屬沒有和烈士親人的合照,于是發起為烈士畫像活動,組織學生投入“紅色青春守護人”公益繪畫活動。他們已合作完成烈士畫像400余幅,給烈屬帶來情感上的慰藉。
紀錄片《山河念英烈》展現了安徽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在守護英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也呼吁人們關注烈士家屬的情感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人文關懷。
作者:姚欣彤、劉 干
主辦單位:陸軍第八十二集團軍政治工作部
信息來源:解放軍報
總 編:李靜陽
編 審:田洪明、姜 帥
值班編輯:馬 清、李靖源、伍開舟
聯系郵箱:jjtq82@qq.com
你的贊和在看,我都喜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