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報道,英國《國防雜志》消息,英國海軍旗艦“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將于2025年4月22日從樸茨茅斯起航,率領由戰艦、補給艦、潛艇和飛機組成的航母打擊群前往地中海和印太地區。該打擊群將首先在英國康沃爾郡海岸集結,然后前往地中海參加北約演習。演習初期,該打擊群將接受北約指揮。在為期8個月的部署期間,航母打擊群將搭載4000名英國軍人,其中2500人來自海軍,592人來自空軍,約900人來自陸軍。12個國家支持此次行動。
聲明沒有透露有哪些國家參與了英國此次行動,僅確認挪威將為英軍航母編隊提供一艘軍艦作為支持,其余的國家,諸如加拿大和西班牙,“將會提供人員或船只方面的幫助”。簡而言之,這場由英國領銜的“高桅行動”,說白了就是英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將率領一支東拼西湊的艦隊,千里迢迢跑到太平洋向中國炫耀武力——英方聲明雖然沒有明確提到“中國”,但那句“向對手發出強大威懾信息”指的是誰,不言自明。
英國海軍旗艦“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資料圖)
對此,我國國防部此前就作出回應,對于英國軍隊不遠萬里跑到亞太地區的行為,對地區和平與穩定并沒有什么好處。就在英國航母還沒出發之際,英國媒體就已經開始為此次遠洋部署進行造勢。然而,現實是“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服役了近4年的時間,在海上執勤的時間還不到1年,絕大多數時間都是趴在港口或船塢檢修,其遠洋作戰能力究竟幾何還猶未可知。在2020年10月份的時候,“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的輪機艙就因消防管道破裂而嚴重浸水,配電板受損嚴重。
實際上,這場航母接力背后是一盤更大的地緣政治棋局。美國作為棋手,早已把航母戰斗群當作印太戰略的“棋子”,頻繁調動;而英法等傳統盟友則甘愿充當“馬前卒”,為美國分擔壓力。法國“戴高樂號”航母剛剛結束為期5個月的亞太巡航,期間竟然還跑到南海和菲軍演,日本也悄然加入了這場“航母外交”游戲。前年日本將“出云”號改裝完成,實質上變成能搭載F-35B的輕型航母。這意味著,亞太地區正在形成“多方圍堵”的航母對峙新格局。
“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與“女王”號航母(資料圖)
就在前不久,北約秘書長呂特接受媒體采訪時稱,北約和日本計劃通過加強信息共享和防務工業合作,將雙方的伙伴關系提升到新的水平。據共同社報道,呂特計劃訪問日本,此行將是他自去年10月擔任北約秘書長以來首次訪問“印太”地區。呂特在采訪表示,要將北約與伙伴的合作“實質化”。他提到擴大與日本的聯系,以及與澳大利亞、新西蘭和韓國的聯系,以便在工業生產、創新以及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數據交換等領域展開合作。
在石破茂剛上臺的時候,他曾高調地堅決反對“亞太化北約”,但他在與特朗普會面后,態度就來了180度的大轉變,不僅配合美國炒作臺灣問題,現在又積極地配合北約的行動,顯然他是在美國那里得到了什么好處。不可否認,近些年來,美國為了拉攏日本在亞太地區遏制中國,不斷地在軍事層面對日本“松綁”,通過強化日本的遠程攻擊能力,讓日本充當北約“亞太化”的急先鋒。不久前,日本就曾宣布,計劃在九州島部署遠程反艦導彈。
日本首相石破茂(資料圖)
在北約的拉攏下,已有4個國家明確選邊站,分別是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4個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友,其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是“五眼聯盟”成員。它們積極響應北約的行動,背后各有利益考量。澳大利亞積極參與,其長期以來跟隨美國的步伐,在印太地區加強軍事存在,試圖提升自身地區影響力。韓國和新西蘭也在不同程度上與北約加強合作,共同為美國的“印太戰略”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