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第十一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安徽賽區六安分賽區比賽在六安二中河西校區開賽。來自全市的 15 支青少年隊伍懷揣著對科學的熱愛與憧憬,帶著精心打造的“未來太空車”模型齊聚賽場,用創意和汗水開啟了一場奇妙的科學探索之旅,解鎖科學新體驗。
此次賽事由六安市科學技術協會、六安市教育體育局、共青團六安市委員會聯合主辦,六安市科技館與六安第二中學河西校區承辦。自大賽啟動以來,全市共有 500 多支隊伍、900 多名青少年踴躍報名,經過層層激烈的選拔,最終 15 支精英隊伍脫穎而出。
比賽當天,選手們早早地來到準備區,他們手中的太空車模型各具特色,令人眼前一亮。有的車身印著“乘風破浪”的涂鴉,彰顯著個性與活力;有的搭載自制支撐板,巧妙地提升了車輛的穩定性;還有的將塑料吸管、廢舊材料改造成零部件,實現了輕量化設計,展現了選手們對環保與創新的深刻理解。
六安二中團隊一邊調試著他們的太空車,一邊分享道:“我們參考了火星車的懸架結構,用廢舊材料進行了改造。”選手們互相交流著賽道策略,眼神中既有緊張,也透著對比賽的期待,現場彌漫著濃厚的科學氛圍。
隨著裁判一聲令下,賽道上瞬間熱鬧起來。從出發區到平坦區,再到障礙物區,太空車的馬達聲此起彼伏。面對 10 厘米高的“陡坡”,有的車輛憑借齒輪傳動系統穩穩爬升,展現出強大的動力;部分團隊更是通過精準的設計,讓太空車沿著規劃的路線精準“返航”。
現場觀眾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賽道上的每一個細節,不時為選手們鼓掌加油。六安一中東校區的物理老師曾林志指著賽道上一輛表現優異的太空車說道:“看!那輛車的齒輪傳動設計很巧妙,爬坡效率很高,這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對科學原理的深刻理解和靈活運用。”
然而,比賽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六安二中河西校區金燕妮同學回憶道:“第一次測試時,我們的車直接‘翻車’了。”為了攻克車輪打滑的難題,團隊成員們查閱資料、請教老師,利用 3D 打印技術不斷調整車輪弧度,“我們試了十幾次才最終成功,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科學實驗就是在一次次‘試錯’中不斷前進,每一個失敗都是通往成功的寶貴經驗。”
六安一中東校區黃建軍同學則對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印象深刻:“在一次電路短路的突發狀況中,我們四人一起排查問題,最后發現是導線接觸不良。那一刻,我明白了團隊頭腦風暴的力量遠勝于單打獨斗,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攻克重重難關。”
現場的老師們也紛紛感慨。霍邱三中的帶隊老師說道:“孩子在動手過程中學會堅持和協作,這才是‘硬核’收獲。這樣的實踐活動比單純的刷題更有意義,它能夠培養孩子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選手們的作品或許不夠成熟,但每個細節都能看出他們的用心。”裁判陳明慧為選手們的表現點贊:“有的團隊運用了 3D 打印技術,有的嘗試使用超輕材質減輕機體重量,這些都充分展現了孩子們對科學的熱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金寨縣思源實驗學校汪旭洋同學則滿懷憧憬地說:“今天在賽道上模擬太空車,也許未來我就能參與設計真正的火星車。這場比賽點燃了我對科學的無限熱情,讓我更加堅定了在科學道路上探索的決心。”
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安徽賽區六安分賽區的比賽已成功舉辦三年,主辦方表示,將持續舉辦科創活動,為青少年搭建展示平臺,激發創新熱情。愿更多青少年帶著對科學的熱愛與執著,在科創之路上勇闖未來,駛向星辰!
來源:六安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 皮正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