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 記者 蘇定偉
“一部巴蜀史,半部看蜀道;一部蜀道史,半部看閬中。”閬中境內究竟還有哪些紅色蜀道遺存?日前,一支考察隊多次深入閬中高山密林,在利閬古道沿線發現多處掩埋紅軍烈士遺骸的集中安葬地,讓塵封90年的記憶重見天日。4月19日,封面新聞記者從閬中有關部門獲悉,人大代表已提出建議,加強古蜀道旁紅色文化遺跡的保護挖掘,讓紅色記憶在新時代綻放光芒。
東接米倉山西臨劍門關,利閬古道的千年回響
從公元前330年巴子國國都遷閬中,到明末清初四川省20年省會,“閬中居蜀漢之半,當東道沖要”,歷史上居水陸交通要沖,多條道路交匯。2340多年來,閬中一直是蜀道上的重要節點,東西貫通,南北交匯。
歷史上,“蜀道”在廣義上是指遍布于巴蜀地區的交通路網體系;在一定意義上,“蜀道”又特指古代長安通往蜀地的主要道路,從漢中平原往南翻越大巴山的主要有三條:金牛道、東道、米倉道。
在閬中,以蜀漢東道為主要代表,其南北走向的東道,自成都、三臺經閬中過廣元匯入金牛道,另有米倉古道、閬劍古道(翠云廊南路)、嘉陵江和東河水道等。
蜀道文化學者柯敏介紹,東枕大巴山,西倚劍門雄關的“東道”是出川入蜀鑿建最早、使用最久、歷史上從未變更過的重要官道,一直是出川入蜀的主道。東道從閬中到廣元利州段,又稱利閬古道。
“我們多次全程考察了利閬古道,發現多處紅軍遺骸。”早在2013年,柯敏就以古蜀道研究學者的身份,前往利閬古道考察,從當地百姓口中偶然得知,沿利閬段蓋元山、雙山埡、尖山塘一帶,有多處英烈遺骸掩埋地,當地人稱之為紅軍坪、紅軍坑,每處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
考察隊穿行在高山密林中
紅軍遺骸為何靜臥于荒山野外?去年以來,南充和閬中有關方面組成的考察隊前后3次深入利閬古道,尋找留存的紅色遺跡。考察隊來自西華師大文化歷史學院考古調查隊、閬中古城景區管理局、閬中市文旅局及所屬文保中心等。
歷史上的利閬古道,人流往來,商賈們帶著各地的貨物穿梭其中。時光流轉,如今的古道卻已失去往日的喧囂,道路兩旁雜草肆意生長,荊棘叢生。小時家住雙山埡,現年75歲的楊順福老人介紹,從小時起,很長一段時間,這條古道是當地人進城的必經之道,從二道溝進入蓋元山的路邊石壁上曾刻有清代告示碑,“此處荒山,恐來匪人,告爾客商,不得夜行”。
為強渡嘉陵江掃清障礙,之字形古道上演阻擊戰
4月9日,考察隊員手持鐮刀、拄棍,在荊棘叢生的古蜀道上艱難前行。他們披荊斬棘,沿著那些隱約可見的石坎一步步前行。經過近一個半小時的跋涉,考察隊抵達了蓋元山。
蓋元山地處文城鎮西南方向約5公里處,與G347北面相鄰。傍山這條青石板古道由南至北蜿蜒伸展,這便是蜀漢東道利閬段。由此經雙山埡、瓦口隘、曹家店、尖山塘一路向北就是蒼溪五里子、煙峰樓、永寧鋪,可一直通往廣元。
考察“紅軍坪”
史料記載,當年紅四方面軍先遣部隊踏著晨露,浩浩蕩蕩攻入閬中。利閬古道有著特殊的“之”字形構造,恰似天然屏障,為部隊作戰提供了絕佳的隱蔽條件,同時還能巧妙地設伏御敵,讓敵人防不勝防。在這條古道上,紅軍戰士憑借著有利的地形和勇敢的犧牲精神,書寫了一段段英勇無畏的戰斗傳奇。
柯敏介紹,根據記載,此戰役發生在1935年3月,紅四方面軍即將進行戰略轉移,為強渡嘉陵江西行北上,踏上長征之路。渡江前,必須清理沿嘉陵江東岸一線的國民黨武裝力量,戰斗在蓋元山、茍家店、尖山塘到五里子一帶打響,與川軍田頌堯部發生激烈戰斗,雙方死傷人數眾多......在利閬古道閬中至蒼溪一帶,沿嘉陵江有三處紅四方面軍強渡嘉陵江主渡口, 由北至南分別是蒼溪鴛溪口和塔山灣渡口 (今紅軍渡),閬中澗溪口。這一帶緊靠蒼溪五里子(原蒼溪縣五里鄉), 山下就是蒼溪紅軍渡。在嘉陵江戰役中,敵軍曾苦心經營的江防瞬間土崩瓦解,紅軍奪取了蒼溪塔山灣渡口和閬中澗溪口渡口,最終完成了閬中至蒼溪一帶紅軍渡江任務。
村民口口相傳,桑樹地時埋著紅軍遺骸
這段史料極為簡略,歷經90年的歲月風雨,紅色故事在當地人里代代口口相傳,紅色記憶不曾中斷。柯敏調研發現,“紅軍坑”“紅軍坪”的故事,在當地已是家喻戶曉,對老一輩村民而言,記憶中最為深刻的,便是當年曾有紅軍在此處與敵軍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激戰。
村民自發掛上的“紅軍坪”標牌
在蓋元山,村中89歲的任永濤老人說,紅軍在蓋元山與國民黨軍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激烈戰斗,雙方傷亡慘重。老人小時候常在山上放牛羊,曾見到過一些裸露在地面的人骨頭。
93歲的楊興芳奶奶,正在家門口的地里辛勤勞作,老人說,當年國民黨軍隊盤踞在蓋元山上,戰火連天,硝煙彌漫。桑樹地里,埋葬著許多犧牲紅軍戰士的遺骸,這一帶便被人們稱作“紅軍坑”。 楊順福指著一塊油菜地:“這整片區域,都是當年掩埋紅軍遺骸的地方。”
家住尖山塘,今年63歲的茍大錦說他耕種這塊大田常看到白骨,他都會小心翼翼地一一撿拾起來,然后埋在田地與道路之間的護坡邊,整個護坡下埋了很多這樣的白骨。地邊沿著古道一側,是3米高的護坡,坡上栽種著數十棵桃樹。在護坡下的古道邊,曾經立有一塊雙面刻有部分紅軍英烈名字的石碑,現在這塊刻滿名字的石碑已經損毀了。
考察隊發現,這一帶還有一些因掩埋紅軍遺骸而形成的特殊地名,“萬人坑”意即當年埋了很多人;“異種地”意即埋了很多不知名的外姓人。“說明當年這一帶戰斗的激烈,”柯敏表示,紅軍坑與紅軍坪的許多細節,大多依賴于史料的審慎推測以及村民們代代相傳的回憶,紅軍在閬中的戰斗悄然走過90個春秋,那段烽火歲月,卻從未真正遠去。
訪問古蜀道旁的村民
為深化文物保護利用,4月18日,國家文物局、文旅部、發改委推介優秀文物主題游徑,四川“蜀道金牛”文物主題游徑被列入其中,如何進一步加強古蜀道文化線路以及古道沿線紅色遺存保護傳承,已迫在眉睫。
作為閬中、南充兩級人大代表,柯敏建議,對利閬古道閬中段的紅色遺存,還應組織專業團隊進一步加大調查考證、深挖核實,實施搶救性保護;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納入川陜紅色遺存名錄,界定保護范圍,設立保護標識;與蒼溪紅軍渡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融為一體,以形成紅色文化旅游環線,不斷豐富紅色旅游內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