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嘉平鎮月沱村。
采訪的車輛隨著蜿蜒的山路,一路顛簸。半山腰上,沃柑種植大戶何躍祥正頂著大太陽卸貨——一箱箱沃柑被搬出小型貨車。歲月,在他額頭刻下皺紋,黑黃的身軀,早已被汗水浸濕。
這位70后中年男子,自查出白血病后,卻決意將后半生放在這片山上,開墾半邊山,栽上沃柑樹,讓土地變綠生金,長出更多“金果”。
▲何躍祥的“金果”沃柑。記者 江波 攝
01
跨界轉型,欲讓山地變綠生金
2015年夏,何躍祥手上、背上出現紫紅色斑,經常反復感冒,醫院一查,居然是白血病!當年7月29日,他走進重慶某醫院二次診斷、確診后回到家鄉月沱村開始靜養身體。
何躍祥家住月沱村汪家河溝,地名雖為河溝,但這里卻是月沱村的山丘地帶。他的家,正在半山腰上。
▲沃柑基地碩果累累。記者 江波 攝
站在他家門前的水泥院壩,只見遠處青山起伏,山路蜿蜒;嘉平場鎮、筍溪河水宛如畫卷,盡收眼底,讓人頓感心胸開闊,頗為豪邁。
或許,久居此地多年,何躍祥有種別樣的心境。他沒有在自己的病情中郁郁寡歡,也沒有自怨自艾,而是在養病的同時,選擇發展農業,打造屬于自己的天地。
▲何躍祥(左1)和工人一起搶摘成熟期沃柑。記者 江波 攝
早年進入社會后,何躍祥曾前往廣州、成都、攀枝花等多地打工,從事建筑行業,積累了人生第一桶金。此次選擇發展沃柑種植,可謂跨界一舉。如果沒有膽量和魄力,他是很難做出這樣的選擇的。
何躍祥記得,養病期間,朋友老徐告訴他:“現在建筑行業逐漸轉型,市場前景堪憂;月沱村本就是老柑橘種植基地,隨著農村人外出,柑橘樹因無人管理,大多被淘汰,荒廢;老家地處半山腰,光照充足,可盤活沉睡的土地資源……”朋友的一句句話,他聽在耳里,眼神卻越來越亮。
“不如,就來一場荒山的人生賭局吧!”下定主意后,2017年,何躍祥在月沱村投資100余萬元,承包土地500余畝,開始了沃柑種植之旅。
02
勇如“拼命三郎”,趕跑“攔路虎”
在村民眼里,雖身患白血病,何躍祥卻是“拼命三郎”。因為,唯有拼命,他才能趕跑沃柑種植路上的一條條“攔路虎”。
汪家河溝周邊山丘地勢陡峭,怪石嶙峋。不少村民上山都繞路而行。為了開荒,何躍祥多方聯系5臺挖掘機,請人足足挖了4個多月。
▲村民家門口當工人。記者 江波 攝
資金短缺、缺乏技術是沃柑種植的第二頭“攔路虎”。為學到先進的種植管理技術,避免創業“翻車”,他帶著家人前往成都淘技,一學就是幾個月,并引進了本地沃柑品種。
第三頭“攔路虎”在于銷售。2023年,沃柑開始進入豐產季。為了讓果子銷售更具競爭力,何躍祥引進選果機、洗果機,實現對沃柑分類篩選;他每天撥打近100個電話與商販頻頻聯系,讓沃柑走進超市、商場、學校;他還發動周邊人脈資源,讓政府熱心對產品加強推廣,聯系江津區融媒體中心為其開展直播帶貨等,讓沃柑更好走進群眾身邊……
03
攜眾前行,讓土地長更多“金果”
經過多年發展,何躍祥的沃柑產業,讓周邊20余村民就近就業,成為“上班族”,還帶動周邊100余戶村民自發種植沃柑,帶動月沱村沃柑種植400余畝。
▲何躍祥用選果機篩選沃柑。記者 江波 攝
村民張元生、鄭茂懷是一對夫妻。兩人今年均70歲有余。參與管理、采摘沃柑,可以為這對老夫妻帶來每年4萬余元的收入。
“何躍祥曾被評為最美嘉平人,他的干勁確實很感染人。”50歲的村民陳光能是低保戶,在何躍祥影響下,陳光能更加自立,在自家土地上種植10余畝沃柑。
80多歲的村民肖書棋,在何躍祥帶動下,也和家人一起種植了近10畝沃柑。
因為攜眾前行,月沱村長出更多“金果”。沃柑,正在成為該村農業的又一特色招牌。
▲工人裝沃柑。記者 江波 攝
今年,受水源影響,何躍祥的沃柑基地當前存活的沃柑樹從高峰期的3萬多棵減至1萬余棵,產量約10萬斤。何躍祥心里堪憂:“沃柑采摘期在3月至6月,雖然產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減產一半,但今年柑橘市場不景氣,如此巨量的沃柑,銷售依然挑戰巨大。”
在這個困難的時候
我們非常希望大家伸出援手
為堅強生活的何躍祥
提供一份力所能及的幫助
如果您和您周圍的家人朋友
有需要沃柑的
可以聯系購買
購買電話:13678451938
全媒體記者:江 波
編輯:陳柳穎 編審:胡德賽
值班副總編輯:易志慧
總編輯:黃 艷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別忘了
點亮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