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珠???????????????????
想當年,《乘風破浪的姐姐》作為中女概念開創者,以“三十而驪”打破年齡焦慮,憑獨特立意成現象級爆款,風光無限。
可六年后,觀眾們卻對《乘風2025》(“浪姐”第六季)怎么也愛不起來了,甚至紛紛在彈幕區吐槽“這不是我想看的‘浪姐’”。原因是實力超群的王蓉慘遭淘汰;文案女王房琪作為節目組錨定的流量,卻因輿論和行為直接塌房;為制造話題節目組故意選周杰倫歌曲作為比賽曲目,還特意將鏡頭切給侯佩岑.......
種種操作讓網友和觀眾直呼“大失所望”“難以接受”,也讓《乘風2025》在內容策劃、嘉賓選擇、賽制安排等等中存在的問題無所遁形。
但真正讓觀眾失望的,還是“浪姐”系列逐漸偏離了最初打破年齡焦慮的初心。從選人邏輯到節目設計,從話題制造到價值內核,這檔節目正在消解自己親手創造的“中女概念”。
從破圈實驗到流量拼盤
先從表象的選人邏輯說起。早期“浪姐”注重去標簽化的女性圖譜構建,強調姐姐個人特質與故事性,而到《乘風2025》,明顯能夠感覺到節目組陷入了流量焦慮。
第一季“浪姐”在選手選擇上呈現出獨特的反差魅力。當寧靜反問節目組“我還需要自我介紹嗎”時展現的自信,張雨綺直言要挑戰強者的率真,都生動展現了30+女性的多面性——她們既能身著華服優雅登臺,也能穿著馬丁靴坦率表達,在舞臺上下都保持著真實自然的姿態。
鄭希怡勾著梁詠琪的肩說“我們香港小姐不興哭哭啼啼”,袁詠琳抱著吉他坐在臺階上哼《畫心》,這些未經馴化的瞬間,反而拼湊出比影視劇更真實的女性群像,讓觀眾看到這些女星不是模板化的賢妻良母或職場精英,而是帶著人生閱歷的“姐姐們”殺回來了。
那時節目組還敢于直面女性的“不完美”,王麗坤暴露舞蹈短板、黃圣依滑倒、鐘麗緹調侃自己體力不支等瞬間都被播出,反而展現出女性在年齡面前的從容,以及直面衰老的勇氣。
然而,當《乘風2025》開播,觀眾卻難覓“姐姐”身影。30位選手中,29歲“準姐姐”近三分之一,吳宣儀、管樂、李藝彤、李嘉琦(辣目洋子)等95后成焦點,30+門檻形同虛設,被網友調侃“浪姐”從最初的年齡無界變為現在的年齡歧視了,甚至在用甜妹稀釋“姐味”。
可以看出,如今“浪姐”的選人邏輯顯現出價值偏移的隱憂,正在從“故事性”滑向“功能性”。陳德容自帶懷舊濾鏡,卻在舞蹈環節顯露出專業局限;房琪擔心葉童的精力,實則折射出對成熟女性特質的認知偏差。當節目更傾向用話題熱度替代真實的成長敘事,其立意難免被商業邏輯稀釋。
追溯早期“浪姐”的破圈,是源于呈現女性的復雜面向,展現去標簽的勇氣。如今節目組的內容邏輯卻發生了微妙偏移,請來“瓊女郎”制造情懷共鳴、硬塞網紅激發話題熱度,當她們成為流量代碼的時候,“浪姐”也從女性成長綜藝轉變成了明星社會學實驗。
葉童在山頂被風吹亂銀發仍堅持演唱、王蓉被淘汰后笑著說“我終于可以回家陪孩子”,這些真實的瞬間本應是節目的靈魂,如今卻被淹沒在喧囂當中。阿朵當年在舞臺上說,“女人最重要的不是年齡,而是敢于重新出發的勇氣。”可惜節目組似乎早已忘了,勇氣從來不是流量能算出來的。
從舞臺革命到爭議黑洞
本季“浪姐”為拯救口碑,采用“戶外大冒險”的舞臺設計,節目組將舞臺搬進雨林、懸崖、沙灘,玻璃棧道倒映著椰林樹影,無人機在夜空拼出“三十而歷”的流光標語。
初看是驚艷的,比如葉童在山頂演唱《瀟灑走一回》,身后是翻涌的云海;陳德容在溶洞里跳古典舞,光影透過鐘乳石灑在水袖上。
但鏡頭拉近,海邊風已經把舞臺上的姐姐們吹得快站不穩了,卻還得賣力唱跳,而戶外收音更讓侯佩岑的歌聲混著“沙沙”的背景音難以修復。網友在彈幕里苦笑,“原來‘乘風’是讓姐姐們在臺風里瘋,‘破浪’是讓舞臺在暴雨里漂。”
這種“舞臺革命”的本質是對視覺奇觀的迷信。第一季的《蘭花草》舞臺,阿朵赤腳踩在木地板上,民族銀飾隨著舞姿叮當作響,汗水浸透的后背讓觀眾看見的是“去光環化”的真實。
而今的戶外舞臺,姐姐們在玻璃棧道上跳女團舞,每一步都要提防滑倒,表情管理被環境干擾,原本該傳遞的女性力量,被無人機的燈光和后期的濾鏡稀釋成了景區宣傳片。
反過頭再看第一季那些火爆全網的話題,真實得就像從泥土里長出來的。寧靜說“我不想成團,我就想贏”,張雨綺把“X牌”說成“叉叉牌”,萬茜坐在角落安靜彈吉他,這些未經設計的瞬間,讓觀眾看到了30+女性的多元面貌。
這些姐姐當中,有人強勢、有人迷糊、有人內斂,卻都帶著真實的生命力。那時#寧靜拽姐#、#張雨綺虎#的熱搜是觀眾對鮮活個體的自發關注。而到了《乘風2025》,這些熱搜話題都帶上了一股子工業味道。
陳德容和王蓉的排練爭執被剪成“瓊女郎vs實力唱將”的宮斗戲;房琪皺眉質疑葉童“精力不夠”的片段被放大成“職場歧視”;侯佩岑演唱周杰倫的《晴天》,后期字幕刻意打出“前任金曲”......
這些被剪輯放大的爭議點,像流水線生產的熱搜詞條,精準戳中觀眾的八卦神經,卻讓節目從“女性成長觀察”變成了“明星抓馬真人秀”。
第一季“浪姐”之所以能夠封神,是因為那時候的“浪姐”是有痛感的。藍盈瑩為了練舞在膝蓋上貼滿膏藥、伊能靜邊哭邊練rap、鐘麗緹承認自己體力不如年輕人但仍堅持排練......正是那些不完美的瞬間,讓“三十而驪”的宣言有了重量。
還記得《推開世界的門》里,姐姐們沙啞的嗓音唱著“世界本該是你的游樂場”,唱哭了無數在年齡焦慮中掙扎的觀眾。
再看現在的舞臺,卻成了流量博弈的戰場。吳宣儀團隊的《風月》舞臺完成度極高,卻因投票爭議被質疑“資本保送”;房琪的金句文案被扒出是裁縫式拼接,曾經被追捧的“才女”人設崩塌。
當節目組為了流量讓30歲以下的“甜妹”占據半壁江山,當中女概念被拆解成年齡標簽、懷舊情懷、異域符號的拼貼畫,觀眾發現那個曾讓女性看見自己的“浪姐”,正在把姐姐們變成流量棋盤上的棋子。
中女概念進入紅海期
從“浪姐”第一季橫空出世,五年過去了,中女市場早已是紅海一片。整個行業也在復制粘貼中走向同質化。短視頻里的“中女逆襲”淪為妝容教程,連嚴肅的紀錄片都在販賣“更年期焦慮”換取流量。
而《乘風2025》面臨的更深刻的危機,在于對中女價值的誤讀。中女的魅力從不是“逆齡生長”的神話,而是歷經歲月仍敢重新出發的勇氣。諸如《綻放吧!媽媽》這樣的綜藝節目,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為它聚焦素人媽媽在家庭與夢想間的平衡,讓觀眾看見中女在柴米油鹽中的韌性。
這也反映出觀眾對“中女敘事”的需求升級——從“看姐姐發光”變為“看姐姐如何在生活里披荊斬棘”。中女市場的真正藍海在于對“非典型中女”的深度挖掘,不是站在聚光燈下的明星,而是每個在生活中乘風破浪的普通女性。“浪姐”走向話題性,本質是與觀眾的渴望背道而馳,反而讓節目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優勢。
“浪姐”已經逐漸忘記,中女敘事的核心密碼就是真實。觀眾向往的中女,不是被捧上神壇的完美形象,而是能映照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在職場困境中尋找突破,在婚姻關系里守護自我價值,在年齡增長時重新定義夢想。這些充滿煙火氣的真實處境,才是真正引發共鳴的關鍵所在。
就像這一季中,葉童在雨林中說的“人生沒有中場休息”,這句話之所以動人,不是因為舞臺多么特別和炫酷,而是因為它道破了中女在歲月里永不停歇的生命狀態。行業需要意識到,中女市場的未來不在流量算計,而在價值深耕。多元且真實的敘事,才能讓中女內容超越綜藝范疇,成為時代的精神注腳。
站在2025年回望,中女題材的市場飽和恰恰孕育著新機。當同質化內容透支觀眾信任,“浪姐”口碑持續下滑、公眾討論度遞減,這本質上反映的是觀眾審美的升級——不再滿足于符號化表達,而是渴望見證成熟女性真實的生命歷程。
“浪姐”與其追求流量密碼,不如回歸“展現女性力量”的初心,既要避免陷入常規套路,更要敢于突破框架,真正構建起屬于新時代女性的敘事場域。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