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云朵
來源 | 有書(ID:youshucc)
嵇康,魏晉時期家喻戶曉的美男子,卻沒有任何偶像包袱。
為了不做官,嵇康親筆寫信,和推薦他入仕的好友翻臉絕交。
在無法擺脫命運陷阱時,嵇康始終不討好,不內耗,敢翻臉,我行我素。
他說自己:“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強。”
于是,他果真由著自己的本性,打破禮法,擺脫束縛,痛快地活了一輩子。
古時候的河內郡山陽縣,坐落在太行山脈的南麓,北倚太行,南臨黃河。
這里翠竹密布,清流環繞,鳥鳴悅耳。
嵇氏園宅,便位于山陽縣城外的秋山腳下。
嵇康從小與郁郁蔥蔥的自然風光為伴,漸漸成長為一個“野孩子”。
父親早逝,母親和兄長寵溺放任,對他完全不加管束。
嵇康并沒有由此放浪形骸,事實上,他不僅生得俊俏,還一身才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和認知。
在《琴賦》中,嵇康自言:
余少好音聲,長而玩之。 以為物有盛衰,而此無變; 滋味有厭,而此不倦。
在他看來,人和音樂一樣,都應該歸依自然,不受世間渾濁所累。
不過,到了弱冠之年,才子也不得不思量未來。
在當時,讀書人最好的出路,就是考取功名,入仕當官。
可自由的氣息、“不訓不師”的生活經歷,悄然影響著嵇康的人生志向,使他不甚熱衷仕途。
夢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迫于生存壓力和社會環境,嵇康后來還是入仕了。
機緣巧合之下,嵇康與曹魏宗室聯姻,娶了曹操的孫女長樂亭公主,成了駙馬。
婚后,他順從安排,被任命為中散大夫,前往洛陽上任。
在洛陽,嵇康眼見當朝權貴的昏庸腐敗,忍受著偽善禮法的桎梏。
伺候不了這個世界,他只想讓自己的心舒服。
沒多久,他便借故辭官,攜帶家眷避居山陽。
辭官歸來,嵇康閑時便采藥打鐵,與好友山濤、阮籍等人喝酒暢聊、彈琴奏樂。
據《世說新語》記載:
沛國劉伶、陳留阮咸、河內向秀、瑯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謂“竹林七賢。
嵇康情歸山林,撫琴飲酒,逍遙自在,卻也過于另類。
世俗容不下另類。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取代曹氏,其子司馬昭稱帝。
司馬家以虛偽的“名教”為幌子,大肆誅戮異己,并對士人們恩威并用、變相管制。
名滿天下的嵇康也在皇家的利用拉攏之列。
司馬昭要征辟嵇康做官,卻被嵇康屢次借故推脫。
嵇康不肯入仕,當權者也無法強求,這筆賬,被一個名為鐘會的人暗暗記下。
鐘會是大書法家鐘繇的兒子,年少得志,成為司馬氏的親信。
他仰慕嵇康已久,早些年,鐘會攜帶整編的《四本論》親赴山陽,希望得到偶像的指點。
但他久聞嵇康辯才,擔心在嵇康面前丟臉,便將《四本論》扔進嵇康的院子,狼狽離去。
事后,嵇康并沒有對此作出任何評價。
多年以后,鐘會加官進位,底氣十足,他終于可以在偶像面前揚眉吐氣一番了。
他帶著人馬,前往山陽拜見嵇康,嵇康知道鐘會是來勸自己做官的,于是自顧打鐵,假裝沒看見鐘會。
身為名門望族的才子,鐘會兩次造訪嵇康都丟了面子,因此懷恨在心。
其實,嵇康并非故作清高,只是他無心于仕途,如此而已。
在人情世故面前,他不分親疏,始終表里如一。
公元261年,竹林七賢的老大哥山濤升遷,寫信邀請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
彼時曹家大勢已去,身為曹家女婿的嵇康,如果接受推薦,既能消除司馬昭的疑心,又能給好友面子,一舉兩得。
誰知嵇康就是不愿意做官,面對朋友的邀請,簡直怒火中燒,當即提筆給山濤寫了一封絕交信。
信中,嵇康表明堅決不為官的立場,指出自己天性就不適合上班,理由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這便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絕交信《與山濤巨源絕交書》。
嵇康和山濤交情不淺,深知對方保舉自己的用意,但他不愿意為了人情違背自我,寧可得罪當權者,也要一吐為快。
看似不近人情的背后,是嵇康表里如一,純粹剛毅的品行。
可嵇康的抗拒,在司馬氏看來,更像是一種威脅。
嵇康三番五次拒絕當官,引起司馬昭的不滿。
既然不能為我所用,那就干脆不要存在。
司馬昭決心找機會除掉嵇康這顆眼中釘。
只是嵇康名聲在外,不能暗暗處死,必須找個堂而皇之的借口。
偏偏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事情,讓司馬昭逮住了機會。
嵇康的好友中,有一對呂氏兄弟,三人私交甚好。
哥哥呂巽趁弟弟不在家,強行霸占弟媳,又惡人先告狀,誣告弟弟在家打母親,導致弟弟被捕入獄。
嵇康得知此事,憤筆寫信與呂巽絕交,挺身而出為弟弟辯誣。
這時候,早年的小迷弟鐘會,已升任司隸校尉一職,手握大權,剛好負責此案。
他對當年的“黑歷史”和嵇康的高傲耿耿于懷,又翻起嵇康不愿做官的舊賬,趁機在司馬昭耳邊添油加醋:
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世,不為物用,無益于今,有敗于俗。
司馬紹聽信讒言,覺得嵇康不除,后患無窮,于是將其收監入獄,擇日行刑。
嵇康自知難逃一劫,無論如何辯解,都無濟于事。
事實上,他也無需自證。
自始至終,他都對得起自己的心。
不想做官,就不做;不想交朋友,就不交。
人生有太多束縛,與其痛苦糾纏,不如痛快掙脫。
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
嵇康將自己從官場拉回到竹林之中,他就早已實現了心靈的自由與解放。
一如他在千古名篇《聲無哀樂論》中提到:
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
高墻牢籠困住凡人之軀,卻困不住人格的高潔和獨立。
公元262年某天,嵇康被押赴刑場。
現場,3000多名太學生早已聚集于此,為嵇康請命。
可這樣的陣仗更是讓司馬氏恐慌:嵇康的影響力太大,必須斬草除根。
臨刑之時,嵇康淡定自如,向哥哥索琴彈奏一曲《廣陵散》。
曲畢,這位真名士慷慨赴死。
一代美男子的最后風流,注入《廣陵散》,從此,世間再無嵇康,樂壇再無《廣陵散》。
嵇康在《釋私論》中寫道:
夫稱君子者,心無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
作為一個敢于打破常規的人,嵇康用他的執著,守護內心的純粹和浪漫。
時隔千年,頻頻回望,你會發現:
不管是魏晉還是當代,身為小小個體的我們,都被時代浪潮裹挾向前。
選擇躺平或是內卷,都是對拒絕內耗、擺脫困境的一種探索。
而最佳答案,千年之前的魏晉風流中早已透露出端倪:
擺脫物欲紛擾,堅守初心,或許能尋得良方。
人生已經如此痛苦了,何必再委屈自己呢?
學會勇敢,痛苦就少了;
學會外耗,內耗就少了;
學會翻臉,煩惱就少了。
人生不止一種活法,愿你我率性而為,學會適當“翻臉”,千萬別委屈了自己。
作者 | 云朵,來源:有書(ID:youshucc)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