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共中央所在的延安陷入危局。
自1937年全面抗戰開始,中日雙方僵持不下,此時的抗戰局勢已進入相持階段。
日軍久攻不下,在我國實施喪心病狂的“三光”政策。
國民黨也包藏禍心,中斷了對八路軍的軍餉供給。
頻發的自然災害更是雪上加霜。
延安所在的陜甘寧邊區陷入“沒衣穿、沒油吃、沒被蓋”的絕境。
延安地區盡力發展經濟卻還是捉襟見肘。
遠在山東指導工作的劉少奇主動接下任務,護送萬兩黃金前往延安。
可從山東招遠到陜西延安,這一任務何其艱難。
無論是超過1000公里的遙遠距離,還是敵人的層層封鎖,無一不令人絕望。
在這樣的絕境下,他又如何能完成任務?
一、絕境求存:延安的生死危機
自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由于戰局不斷擴大,戰線延長和長久以來的戰爭消耗,日軍的財力、物力、人力陷入匱乏。
面對每況愈下的戰場態勢,日軍企圖“以戰養戰”,在華北地區實施“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
華北地區在日軍的摧殘下艱難度日,延安所在的陜甘寧邊區也成為重災區,物資匱乏。
當時陜甘寧邊區的財政開支,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國民政府頒發的軍餉和華僑、國際友人的捐贈。
1938年,僅外援收入占邊區整個經濟收入的51.6%,黨的領導班子在努力發展生產,增強自給能力,卻很難在短期看到成果。
抗戰形勢逐漸好轉,國民黨又動起了歪心思。
國民黨政府在1940年單方面破壞國共合作的合約,全面停止發放軍餉。海外華僑捐助被斷絕,蘇聯援助通道也受到阻隔。
不僅如此,國民黨甚至對陜甘寧邊區實施嚴密封鎖,蔣介石在日記中直言:“封鎖糧棉,困死共黨。”
黃土高原本就貧瘠,陜北少雨苦旱、地瘠民貧,高原性氣候干燥寒冷,年降水量僅400~600毫米,本就很難大量生產糧食,加之蝗災肆虐,糧食產量一減再減,缺口不斷擴大。
陜甘寧邊區每人每年收糧不過三四百斤,一切用度只能靠這點收成。
而為維持抗戰局勢,大量農民脫產加劇了糧食供應的困難。
1942年脫產人員達到總人口的5.4%,僅1941年征收公糧20.167萬石,占當時邊區糧產量13.8%,人均負擔達到1斗4升(合21公斤)。
中共機關所在地楊家嶺吃糧不足,瓜果蔬菜更是難以保證供應。毛主席帶領的革命干部與群眾同甘共苦,一天三餐喝小米稀粥。
為挽救岌岌可危的財政狀況,大量針對經濟問題的研究文章被撰寫,一條條指令發向各方,同時推動發展民營經濟,助力商業發展,大生產運動也在延安如火如荼地進行。
延安的經濟問題在逐漸好轉,可長久積累的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向外部尋求助力已是必然的選擇。
唯一的生機藏在千里之外的山東,那里有日軍重兵把守的“黃金寶庫”。
二、玲瓏黃金:破局的唯一生路
戰爭時期,貨幣價值難以保證,此時唯一可靠的資金來源就是作為貴金屬的黃金。
山東招遠自古就以盛產黃金而聞名于世。
2000多條可供開采的黃金礦脈和1000多個古老的礦洞,讓它被稱為“金城天府”。
玲瓏山是招遠市黃金儲量最大的山脈,而玲瓏金礦就坐落在玲瓏山中。
玲瓏金礦號稱“華北第一大金礦”、“亞洲金礦之冠”。
在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招遠就已經是亞洲最大的黃金產地。
日本早已對豐富的黃金資源垂涎不已。
20世紀初,日本就以入股玲瓏金礦的名義掠奪的黃金資源。
1939年2月,日軍占領招遠,隨后立即占領玲瓏金礦。
為了最大限度地掠奪黃金資源,日軍成立“山東金礦開發組合招遠礦業所”,聯合三菱公司對礦區實施掠奪式開采。
還叫囂著所謂“寧失招遠城,勿失玲瓏礦”的口號。
大量黃金被日軍粗暴地掠奪,變成一發發射向中國人民的子彈。
為防止中國人民奪回金礦,日軍在此駐扎大量部隊,修建了許多防御工事。
盡管條件艱苦,中國人民“虎口奪金”的行動從未停止。
1939年,黨組織派蘇繼光在招遠秘密籌集黃金,并成立了招遠采金管理委員會。
在黨的領導下,以姜璇為代表的地下黨員帶領眾多礦工們與日偽軍展開了黃金拉鋸戰。
有人把金粉藏入發絲,等回家后靠沖洗收集。
有人把金粉塞進窩窩頭,在崗哨邊吃邊接受檢查。
藏在棉襖的棉絮中,藏進鞋底的夾層里,放在送飯竹籃的夾層內。
更有人偷偷帶出高純度的礦石,用石磨磨成粉,再進行熔煉。
一次次躲過日軍的搜查,為黨的活動提供了大量資金。
膠東黨組織還專門建立了負責收購黃金的地下收購站,秘密從當地群眾手中收購黃金。
同時組織礦工罷工、怠工,破壞生產設備,武裝伏擊日軍運金車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黨組織“虎口奪金”的行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抗日行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面對此時的危局,能否一次運出大量的黃金至關重要。
三、千里護送:萬兩黃金終抵延安
這一艱巨的任務交給了劉少奇。
1939年9月,劉少奇由延安出發,前往各部隊駐地指導工作。
1942年1月13日,中共中央發出電報通知:“中央決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參加七次大會。望少奇同志即將工作交代,攜帶電臺,動身回延。何日可起程,望告。”
自此,返回延安一事被劉少奇提上日程。
3月19日,劉少奇帶領100多名干部,從蘇北阜寧單家港出發,踏上回城之路。
當延安局勢陷入困境時,劉少奇就在魯南抗日根據地。
他不懼艱辛,接下了為延安運送黃金的任務。
從山東招遠運送黃金返回延安,光是直線距離就超過1000公里,路上的封鎖線更是多達103道。
劉少奇沒有被旅途的艱難嚇退,護送著黃金一路過關斬將前往延安。
完成對當地抗日根據地的考察和指導任務后,他一步不停地踏上征途。
此次護送任務被交給魯南鐵道大隊,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鐵道游擊隊。
大隊接到 “護送胡服到達微山湖區”的命令后反復研究護送路線和方案,最終確定由副隊長王志勝執行此次護送任務。
王志勝特意買了燒雞和酒到附近的崗樓與偽軍“套近乎”,晚上假借替偽軍站崗的名義,混入偽軍隊伍,利用探照燈照亮道路。
就在以為一切都萬無一失時,胡服牽著的騾子卻突然受驚,把他甩到了溝里。
恰恰這時日軍裝甲車巡邏經過,王志勝急中生智,借著偽軍的身份上前交涉,日軍看他們是“自己人”,就沒有繼續盤問。
最終護送任務有驚無險地完成,劉少奇帶著隊伍成功地離開。
后來,王志勝發現胡服等人的背包都非常沉重,一問才知道里面全是黃金,要送到延安革命根據地。
才知道這位化名“胡服”的同志,就是劉少奇。
與鐵道游擊隊分開后,劉少奇帶領隊伍一路疾行。
在完成對革命根據地的考察和指導工作后,11月下旬,劉少奇一行人準備離開太岳區前往晉綏區。
150里的晉中大平原橫在眼前,敵人據點星羅棋布,穿越難度極大。
時值晚秋,行動又缺少了“青紗帳”的掩護,白日行動不便,只能在夜間趕路,如此一來就必須在敵占區停留一天。
最終劉少奇化名許行仁,裝扮成普通的商人。
靠著部隊和群眾的巧妙配合,安全到達平遙仁莊。
此時橫在劉少奇與晉綏根據地之間的障礙只剩下最后一道封鎖線。
可這條封鎖線被敵人重兵把守,敵軍摩托隊不斷往來,封鎖溝宛如天塹。
計劃出發的時間將至,偵察員突然發現接應地點附近有日軍活動!
劉少奇當機立斷停止行動,重新制定了突圍的計劃。
當地部隊故意在其他地點活動以迷惑和鉗制敵人,為他的突圍制造條件。
劉少奇一行人一路疾行,順利通過封鎖。
此次“長征”最艱巨的任務順利完成,劉少奇一行人快馬加鞭前往延安。
1942年12月30日,劉少奇一行安全到達延安。
一路途經山東、冀魯豫、冀中、晉綏,歷時9個月,穿越了敵人103道封鎖線。
歷經重重險阻,萬兩黃金終于抵達延安。
在延安面臨彈盡糧絕的絕境時,這批由劉少奇親自運送的黃金解決了燃眉之急。
但延安抗日根據地的發展不只靠這一批黃金。
抗日戰爭時期,經由這條黃金之路送往延安的黃金就多達13萬兩。
這相當于陜甘寧邊區1943年財政收入的7倍,可購買近5億斤小麥,極大緩解了物資短缺的狀況。
它不僅為中國共產黨的抗爭提供了物質保障,而且以忠誠與犧牲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堅韌。
它所代表的精神價值遠超黃金本身。
虎口奪金送延安--陜西黨建網
13萬兩黃金送延安—甘肅黨史網
膠東軍民的“黃金抗戰”-秦風網
黨在延安時期對民營經濟的保護和發展_共產黨員網
《紅色印記》第49集:最特殊的受降_共產黨員網
1943年:開展大生產運動和經濟建設_延安黨史網-中共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抗戰時期延安經濟(三) - 經濟戰線 - 抗日戰爭紀念網
解放區的大生產運動(1942年—1943年)_延安黨史網-中共延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延安十三年·一史兩志】延安時期經濟問題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