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智護足踝,健行未來——2025年首屆暨南大學足踝運動損傷與精準康復論壇”在廣州拉開帷幕。本次論壇由廣東省醫院協會、廣東省醫學教育協會等聯合主辦,匯聚國內頂尖學者、臨床專家及體育界領軍人物,旨在推動足踝診療技術規范化、精準化與國際接軌。
開幕式上,《踝關節損傷支具使用專家共識英文版》現場首發。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攜手蘇炳添速度研究與訓練中心共同推進的《智能化足踝運動損傷防護及康復系列研究項目》同步啟動,運動醫學在體醫融合與技術創新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學科細分化+技術創新
構建運動損傷防治新體系
“專業運動員足踝損傷發病率高,膝關節問題更是職業終結的首要因素。”運動醫學專家、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院長鄭小飛教授援引2023年國家體育總局數據,直擊運動損傷的嚴峻現狀。作為廣東省高水平醫院,該院通過“旗艦+領航”學科布局,細分膝關節、髖關節等專業團隊,并引入三維動作捕捉、肌電監測等技術,實現對運動模式的動態追蹤與風險預警。
鄭小飛強調,技術創新是破局核心:“我們研發的術后智能支具和康復APP,利用手機攝像頭動態捕捉患者動作,結合AI分析實時指導訓練,數據同步傳輸至康復師,效率提升超30%。”這一模式已應用于膠原結術后康復,未來將拓展至更多復雜病例,推動診療從“經驗驅動”轉向“數據驅動”。
從賽道到實驗室
用科技重塑“速度根基”
“足踝是短跑運動員的速度根基,但也是最脆弱的環節。”作為論壇聯合發起人,國際級運動健將、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暨南大學體育學院副教授蘇炳添以著名短跑運動員與教育科研工作者的雙重身份,揭示了足踝保護的迫切性。他坦言,職業生涯中曾因“選錯跑鞋”導致踝關節損傷,耗時月余才恢復,這段經歷促使他投身科研:“現在我們用肌骨超聲掃描訓練后的肌肉與足踝狀態,數據精度遠超傳統手法。”
此次與專業的醫學、運動醫學團隊開展強強聯合,蘇炳添速度研究與訓練中心聚焦三大方向:生物力學參數解析、青少年全周期選材模型、體醫閉環管理。其團隊自主研發的肌電監測可穿戴設備,已實現運動中代謝負荷的實時評估。蘇炳添表示,“科技不僅是突破極限的工具,更是守護運動員職業生涯的‘隱形護盾’。”
微創技術革新
讓“毀損韌帶”重獲新生
“傳統韌帶重建需異地取腱,創傷大、康復慢,而我們暨大附一院團隊在臨床中探索出來的JUMSA技術,則通過微創縫合即可恢復關節穩定性。”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運動醫學中心、足踝損傷修復專家侯輝歌主任醫師現場手術直播演示了這項“暨大改良復合增強修復技術”。該技術針對韌帶嚴重斷裂的“四有青年”(年輕、高運動需求、關節松弛、斷裂),利用利用距腓前韌帶次要束這個解剖結構進行增強修復,避免了工程浩大且創傷大、康復周期長的傳統重建手術。
侯輝歌舉例,一名腓骨遠端撕脫性骨折患者通過JUMSA技術實現骨塊原位固定,未使用額外植入物,術后3周即恢復基礎訓練。“我們分型了14種腓骨撕脫骨折,匹配不同術式,讓90%的復雜病例免于大手術。”這項成果已發表5篇SCI論文,臨床轉化率達恒高,成為足踝外科領域的“中國方案”。
體醫融合:
從賽場到全民,打造“防-治-康”閉環生態
論壇期間,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與蘇炳添團隊的深度合作引發關注。鄭小飛指出,醫院聯合體育學院開發的呼氣冷凝液無創監測技術,可實時評估運動代謝負荷,為運動員定制個性化訓練方案;而蘇炳添中心構建的青少年足踝發育模型,已在大灣區校園建立人才基地,實現“科技選材”。
“運動員的剛性需求倒逼技術創新,而這些技術最終將惠及全民。”蘇炳添表示。當前,雙方正推進“術后生物學評估標準”,將競技體育的精準康復經驗下沉至普通患者。侯輝歌補充:“JUMSA技術已經成為運動員和老百姓足踝損傷修復時的優選方案,門診應用占比超60%。”這種雙向賦能,正推動運動醫學從“小眾賽道”走向“全民健康”。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張燦城 肖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