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6日至17日舉行的美日第一輪關稅談判已經結束了,作為美國全球關稅戰的第一場談判,不但美國人格外重視,全世界也是備受矚目!
網上有個段子是這么說的:
特朗普:我們聯手干掉東大怎么樣?
其他國家:那我們能得到什么?
特朗普:36萬億美元美國無息國債優先購買權,期限100年,每年交2%的管理費。記住,你們要說謝謝。
下面聊聊談判關鍵細節
特朗普的意外介入與議題擴大
特朗普臨時宣布參與原定的部長級談判,并將地點從財政部改為白宮,迫使日方調整策略。他在談判中提出三個核心要求:
- 增加駐日美軍費用分擔(要求日本承擔全部費用,遠超現行協議);
- 解決美國汽車在日銷量問題(盡管日本對美國汽車關稅為零,但美方認為非關稅壁壘阻礙銷售);
- 消除美日貿易逆差(特朗普將此歸咎于“不公平貿易”,要求日本減少對美出口順差)。
- 日方原計劃聚焦關稅豁免、鋼鐵鋁制品關稅及匯率問題,但特朗普引入軍事議題打亂了節奏。
日本代表的態度與輿論反應
1.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在談判中要求美方撤銷對日加征的24%“對等關稅”及汽車、鋼鋁制品的高額關稅,并警告此舉可能影響日企對美投資及美國就業。
2.赤澤在記者會上稱自己“地位低微”卻獲特朗普接見,引發日本網民批評其“過于謙卑”,擔心削弱談判立場。
談判結果與輿論評價
- 雙方僅同意繼續推進談判,計劃4月內舉行第二輪部長級磋商,但未就關稅豁免達成任何共識。
- 特朗普宣稱取得“重大進展”,但日本首相石破茂坦言“談判艱難,日美存在分歧”,共同社等媒體認為首輪談判無突破。
現在美國想和日本談出什么協議是不太現實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和中國還沒打出個所以然來。對日本而言,最理性的策略就是看中國的行動,畢竟就憑它自己的實力,肯定不會達成一個比中國那份更好的協議,不如等著到時候照抄
而且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也是目前美國難以達成協議的重要原因,那就是當前的美國并沒有國家信譽。朝令夕改,完全不著調!
美日的談判必然會對中國產生影響,關鍵在于最終美國是否愿意出讓部分利益,換取日本對中國的 “背刺”,還是堅持強硬、寸步不讓。若特朗普毫不妥協,日本大概率不會做出損害與中國關系的行為,畢竟得罪中國對日本毫無益處;但如果美國愿意讓步,以日本反復無常的行事風格,可能會改變立場。
- “去美元化”進程的復雜博弈
美國要求日本配合其遏制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例如限制中日本幣結算規模。但日本為反制美國壓力,已加速減持美債(2023年減持5%),并與中國擴大人民幣跨境支付合作10。這種矛盾凸顯美元霸權松動背景下,中國既面臨美國金融遏制的風險,也迎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機遇。若美日聯手施壓,可能延緩人民幣在亞洲貿易中的滲透速度;反之,若日本選擇與中國深化金融合作,則將加速美元主導體系的瓦解10。 - 區域經濟合作的變量增加
美國試圖通過《印太經濟框架》分化亞太國家與中國的聯系,但美日談判暴露的霸權邏輯反而推動區域國家轉向中國。例如,RCEP成員國貿易額在2024年突破12萬億美元,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重啟,東盟與中國貿易規模達6萬億元,均顯示中國“朋友圈”的鞏固。然而,美國若成功迫使日本在關鍵領域對華設限(如半導體供應鏈),可能干擾區域產業鏈整合進程。 - 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加劇
美日談判中涉及的汽車、半導體等行業關稅,可能引發“長鞭效應”。例如,日本車企若因關稅被迫減少對美出口,其在中國設立的零部件工廠將面臨訂單萎縮;而美國限制日本半導體材料出口,又將導致中國相關企業生產成本上升69。這種多米諾骨牌效應可能使中國在短期內承受供應鏈波動壓力,但也倒逼國內產業加速國產替代進程。
日本首相石破茂是強硬派,與前任岸田文雄風格迥異,甚至被稱為日本政壇的 “特殊存在”。他和韓國的李在明一樣,不會輕易向美國妥協。近期,日本大量拋售美債,美債市場出現了自 1981 年以來的最大拋售潮,其中拋售主力正是日本。日本表面順從美國,實則不會任其擺布,善于在表面迎合的同時,為自身爭取最大利益。從去年開始,日本推動重啟中日韓經濟論壇,與中國的往來也日益增多,其目的正是利用中美關系進行博弈,為自己謀取更多好處 ,中國已成為日本與美國博弈的重要籌碼;反之,美國也利用類似關系與中國博弈。由此可見,日本在外交策略上頗為精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