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汕頭澄海的萊蕪出發(fā)到南澳,當車輛行駛在南澳大橋上,逐漸靠近南澳長山尾碼頭時,可看到青翠的山巒中有一道古城墻,這就是南澳島上著名的長山尾古炮臺。數(shù)百年來,它巋然不動,忠實地鎮(zhèn)守著南澳一方水土。因地處山嶺之巔,長山尾炮臺憑著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而成為一道迎客的門戶,一入南澳即可看到。
長山尾炮臺,今保存完整的墻垣是1994年按照清代炮臺原貌修復
炮合門邊的墻上,一株榕樹盤根交錯,幾乎與墻體融為一體長山尾古炮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據(jù)清齊翀《南澳志·關扼》記載,長山尾炮臺涵括上炮臺、下炮臺和煙墩各一座,上炮臺可置大炮八位,營房二十六間;下炮臺可置大炮六位,營房八間。與長山尾炮臺相對的是彼岸的澄海萊蕪炮臺,兩者遙相呼應,控扼萊長海域,堪稱“姐妹炮臺”。萊蕪與長山尾海域自古為商船出入之地,曾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驛站”,明清之際也是海上互市之地,長山尾更是互市的集散點。這一帶商業(yè)繁榮,常有海盜劫財越貨,也有倭寇侵擾漁民。因此在萊蕪及長山尾建置炮臺,實為控扼敵匪、鎮(zhèn)守疆土之用。自清康熙年間修了這一座炮臺之后,發(fā)生過怎么樣的戰(zhàn)事呢?歷史沒有確切的記載,也鮮有流傳至今的傳奇故事。只知道嘉慶十三年(1808年),總兵胡于錠向朝廷請奏,欲要拆毀炮臺。幸好同知李大根及時站了出來,堅持保存,言之鑿鑿,鎮(zhèn)住悠悠之口。萊蕪、長山尾海域位置極為重要,當時有炮臺防備,倭寇海盜的船只仍時有往來于此,如果沒有炮臺對他們進行防范和威懾,只怕會猖狂更甚。幸免于拆毀的古炮臺,卻抵不過歲月變遷,三百年的歷史在它身上悄然而過,如今下炮臺及煙墩早已失跡,只有上炮臺留存,上炮臺的營房已崩塌多年,斷壁殘垣間是一派荒蕪景象。1994年,南澳文物部門按照清代炮臺原貌,采用貝灰沙夯筑,修復上炮臺。隨后,炮臺被開發(fā)為旅游景區(qū)。從長山尾渡口旁邊的山腳沿臺階拾級而上,迎面是突兀錯疊的巨石,其中有一石狀若冬瓜,南澳人叫它“冬瓜石”。扶旋梯登上巖頂眺望,眼前山崖險要,海面浩蕩,橫無際涯。跨海大橋飛架兩岸,氣勢恢宏。海風呼嘯吹來,颯颯作響。幸虧周圍有半人高的鐵欄桿,否則,這種險峻會讓人望而卻步。從巖頂下來,沿臺階再往上便可見宛若城堡的炮臺。炮臺周圍草木豐茂,門邊的墻上,一株古榕盤根交錯,幾乎與墻融為一體。炮臺中間是營房舊址,因久未清理,雜草瘋長。登上臺頂,仍可見古代軍事建筑的模樣,兩尊大炮置設其中,捍衛(wèi)著西邊的茫茫海域,一派威武莊嚴的氣勢。三百年來的悠悠時光,炮臺的每一塊墻垣都在訴說著往昔的崢嶸歲月。立于炮臺之上,居高臨下,廣闊的海面盡收眼底,如今,炮臺雖不再起震懾作用,卻仍回響著當年的雄風。
炮臺頂上,兩尊大炮置設其中,朝向長山尾海域來源:《發(fā)現(xiàn)城市之美·南澳》
來源:文明南澳
< 部分素材轉(zhuǎn)載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后臺 >
?咨詢投稿 ?海岸文創(chuà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