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清優廩生瑩閣李公懿行敘》
解讀
文/張清華
近日,翻看我的學生尚新濤送給我的《民國洛陽碑刻》第三卷,發現有兩個拓片,碑上記述的是同一個人李玉華。
李玉華是民國時期洛寧縣底張鄉中高村人。生于清同治九年,卒于民國十九年。他到底有怎樣的能耐,能在死后三周年之際讓時任洛寧縣縣長的秦碩為其紀念碑題字“忠誠樸直”,能讓與民國時期的知名人物溫旭陽、張鵬舉并稱“洛寧三初”的杜逢甲為其撰寫懿行碑敘呢?
這兩通碑現存于洛寧縣底張鄉中高村,因兩碑疊放在一起,僅見紀念碑碑陽秦碩題字。我根據拓片文字辨識碑文內容,缺字盡量按照上下文意予以補正,實在無法補正的用“”替代。現對兩碑解讀如下。
一、李玉華三周紀念碑
碑陽:
豫鄂皖剿匪司令部軍法官代理洛寧縣縣長秦碩恭為瑩閣李公三週紀念題:
忠誠樸直
親族 (131人,名字略) 仝鞠躬
男、侄、孫(名字略) 仝穩石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菊月谷旦
1.題字人
秦碩擔任豫鄂皖剿匪司令部軍法官,同時代理洛寧縣縣長。這一身份表明他在當時的政治和軍事領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權力,能夠代表官方對地方事務產生影響,其為瑩閣李公題字,也顯示出李公在當地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受官方認可的程度。
2.題字
“忠誠樸直”四個字是對瑩閣李公的高度評價。“忠誠”體現出李公在為人處世、對待事業或社會關系等方面,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忠實的態度,可能是指他對國家、對地方或者對某些理念的忠誠;“樸直”則強調了李公性格上的質樸、正直,不虛偽、不做作,為人坦率真誠,反映出他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人格魅力,這也是當時社會所推崇的優秀品質。
3.親族...仝鞠躬
碑上刻有131位親族的名字及子侄的名字,如此多的親朋賢達、子孫共同為其鞠躬、穩石,足見其德高望重。
4.落款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菊月谷旦”為落款。“中華民國二十二年”明確了題字的時間是1933年,“菊月”是農歷九月的雅稱,點明了具體月份,“谷旦”通常指吉日,說明題字選擇在一個被認為吉祥的日子,這也體現了題字人對此次紀念活動以及對瑩閣李公的尊重和重視。
二、李玉華懿行碑敘
(一)碑文辨識、斷句
清優廩生①瑩閣李公懿行敘
洛寧萬山巍嵬,巘崿復杳,自昔以獷悍桀驁騰傳遐邇。而中高村李氏,顧以雍容儒雅,擅譽鄉邦,空谷足音,私心欽遲者久矣。緣俗冗猬集,竟未克一訪此世外桃源,文人結習,良用悵恨。甲寅冬,甲因浪跡,倦鳥歸自幽燕,適該村李公潤甫,亦協同縣議會諸君子重整旗鼓,與黠吏抗。沒刺謁敘,魁梧瑰岸,英姿颯然,雖年將望五,而風格俊異,殆將不可逼視,妍皮不裹癡背,重其然乎?未幾,議會終結,公痛惡城市之穢濁,乃息影丘園,不復與關世事。甲亦奔波東西,輾轉三秦鞏洛之間,草草勞人,不親公之謦咳者,蓋數十寒暑,而不意辛未之秋,公遂遽歸道山也。茲時越三載,德音彌廣,里黨擬鐫其行誼,壽之翠琰。猥以甲與公有杯酒之雅,且與乃郎相處許久,遂以記載之任相屬。嘉言懿行,垂為典范,固牖世啟民所應爾也,其何敢辭?
謹按:公諱②玉華,字潤甫,號瑩閣。幼穎敏慧而嗜讀,弱冠,以文壇雄杰籍甚士林。廿六,以郡試③冠,補博士弟子④。廿九,以優異食廩餼⑤。邑人方引領延頸,欲視公扶搖直上,馳騁翰苑,宣揚國光,為洛水增輝,而科舉遽停,公竟掩旗息鼓,以老諸生終矣。嗣此絕意仕進,家居課讀,河汾門下⑥,桃李滿園。蓋公恬淡之性,固不屑與無賴少年角逐奔競也。
民初,選充本縣議員,與議長張公耀光極相得,期年之間,邑中弊習次第蕩清,而黠吏以惡直丑正之故,橫相誣構,妖風怪雨無端來襲,黨禍作而議會于以終止矣。公之由議會解組而歸也,年甫四十有奇耳。堅毅之性,愈挫愈奮,故里闬急難,仍銳身自任,抵排周旋,一方依為長城。而公顧釋燥平矜,無幾微驕蹇之色,蓋由所養者厚,故履險如夷,不同凡子也。
其尊公義門先生,年屆耄耋,步履維艱,公捧杖進履,無或稍違。比患疾,沉綿床褥者數月,湯藥之奉,率親嘗之。衣不解帶,歷晝及夜,如故常焉。昆季四人,公居次,誼篤塤篪⑦,耕讀之暇,天倫樂敘,怡怡如也。
治家儉而有法,布衣糲食以為常,而于親友之酬酢,則必求豐腴,曰:“古人以慢客為最大之失德。不惟懼其階口,且跡近于傲。”于個人律身行己之法,亦不宜然也。性嚴肅,遇子侄輩,不稍假以辭色,微有違忤,則罰使長跪,不命之起,不敢起也,故家門肅穆,逾于公府。什物置放,皆井整森然,無狼藉。幾案者,若蛛絲鼠跡交互橫亙,則更絕跡矣。
其生也以清同治之九年,而作古則為民十九年九月十四日,壽六十有一。德配白孺人,性溫和,能順公喜,能佐公襄贊家政,而和中厲肅,不肯少以息,生兒孫之美志。今年六十四歲,星華滿鬢,而康強不衰。公卒后,所有家政,一由孺人擘畫經營,雖子婦盈室,諸孫繞膝,而清整秩然。登其堂,不聞有嘩笑嘈雜之聲焉,是真閨門中之鳳毛麟角矣。經營家室之馀,尤能建室宇購沃壤焉,騰仆嘩家計,日以豐裕,非偶然也。
子四:長作霖,畢業省立第三中種農校;次作仁,三作梅,均畢業□□□□□范;四作斌,畢業本城高小校。作仁歷任本邑高小校校長、教育局局長、縣黨部常務委員及臨汝財務局長等職。作梅歷任高小校教員、縣黨部干事等職。孫五:長覺亞,□□口口口口口;次警亞、新亞、雪亞、醒亞,雖尚在童年,而聰慧秀麗,成就未可量也。
銘曰:系維李公,志高行芳,律躬端謹,矢志堅剛。洵慧哲而軼俗,允文陣之豪強。斯高舉乎巍科,詎形口□□□。何選制之倏異,受給盛以□□。風□凜凜,□宵小建。勤樸無華兮德彌光,道大莫容兮世運則然,嘯傲林泉兮亦復何傷。馭子兮嚴肅,敦紀兮飭綱。若理民兮與日星而永壽,□□□□□樂兮其是則是,效而□忘。
河南省立第三甲種農校畢業杜逢甲⑧謹撰。
河南省立民眾師范院□業愚晚段成德敬書。
(二)注釋
①廩生:明清兩代稱由公家給以膳食的生員為廩生,是科舉制度中生員名目之一。
②諱:舊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
③博士弟子:明清時指考取秀才入學的生員。
④郡試:即科舉時代地方官主持的考試。
⑤食廩餼:享受官府供給的糧食等生活物資,這里指成為廩生。
⑥河汾門下:借指名師門下,受其教誨的學生眾多。這里指李公在家授課,學生很多。
⑦塤篪:兩種樂器,常一起演奏,聲音和諧,用以比喻兄弟和睦。
⑧杜逢甲:杜逢甲畢業于河南省立第三甲種農校,是民國時期洛寧縣的知名人物,與溫旭陽、張鵬舉并稱洛寧縣“三初”。他積極參與地方事務,與當地士紳和官員交往密切。和張鵬舉、溫旭陽等人一同為地方事務奔走,曾聯合向馮玉祥狀告毛迪康貪污等問題。從他撰寫的《清優廩生瑩閣李公懿行敘》中能看出其文字功底深厚。
(三)譯文
洛寧的山巒巍峨高大,山勢險峻深遠,自古以來就以民風粗獷剽悍而聞名遐邇。然而中高村的李氏家族,卻以雍容儒雅的氣質,在鄉里享有盛譽,就像空谷中的足音,讓我私下里欽慕已久。只因世俗瑣事繁雜,竟然一直沒能去拜訪這個世外桃源,這也是文人的一種習慣吧,為此常常感到悵然遺憾。
甲寅年冬天,我因在外漂泊,像倦鳥一樣從幽燕之地歸來,恰好遇到該村的李潤甫公,他正協同縣議會的各位君子重整旗鼓,與狡黠的官吏抗爭。我前去拜訪他,他身材魁梧,英姿颯爽,雖然年近五十,但風度不凡,令人不敢直視,果然是外表英俊,內在也很聰慧。不久,議會結束,李公厭惡城市的污濁,于是隱居田園,不再參與世事。我也在東西各地奔波,在三秦鞏洛之間輾轉,是個忙碌的人,有幾十年沒有親耳聆聽李公的教誨了,沒想到辛未年的秋天,李公突然去世了。如今已經過了三年,他的美德聲譽更加傳揚,鄉里人打算將他的事跡刻在石碑上,使其流傳后世。因為我與李公有過飲酒的交情,而且和他的兒子相處了很長時間,所以就把記載他事跡的任務交給了我。他的美好言行,足以成為人們的典范,這本來就是啟迪世人所應該做的,我又怎么敢推辭呢?
謹按:李公名玉華,字潤甫,號瑩閣。他小時候就聰明伶俐,喜歡讀書,二十歲時,就以文壇雄杰的身份在士林聞名。二十六歲時,在郡試中獲得第一名,補為博士弟子。二十九歲時,因成績優異成為廩生。當時縣里的人都伸長脖子,期望看到李公能夠平步青云,在翰林院施展才華,為國爭光,為洛水增添光彩,然而科舉制度突然停止,李公只好就此停止追求功名,以老秀才的身份度過一生。此后他斷絕了做官的念頭,在家中教書,門下學生眾多。大概是因為李公性情恬淡,本來就不屑于和那些無賴少年爭名逐利吧。
民國初年,李公被選為本縣議員,和議長張耀光相處得非常融洽,在一年的時間里,縣里的不良習俗逐漸被清除。然而狡黠的官吏因為厭惡正直的人,就橫加誣陷,無端地制造謠言,導致黨禍發生,議會因此終止。李公從議會解職回家時,年僅四十多歲。他性格堅毅,越受挫折越奮發,所以鄉里有急難之事,他仍然挺身而出,從中調解,被一方百姓倚為依靠。而李公卻能心平氣和,沒有絲毫驕傲的神色,這大概是因為他修養深厚,所以能夠在艱難險阻面前如同走在平坦的道路上一樣,和普通人不同。
他的父親義門先生,年近九十,行動不便,李公親自為父親捧杖遞鞋,沒有絲毫懈怠。等到父親生病,臥床幾個月,李公親自侍奉湯藥,并且都要先嘗一嘗。他白天黑夜都不脫衣服,一直像平常一樣悉心照料。李公有兄弟四人,他排行第二,兄弟之間感情深厚,在耕種讀書的閑暇時間,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和和美美。
李公治家節儉而有法度,平常穿著布衣,吃著粗食,但在親友往來應酬時,卻一定力求豐盛,他說:“古人把怠慢客人看作是最大的失德行為。不僅是怕被人指責,而且這也近乎驕傲。”對于個人修身養性的方法,也是如此要求。他性格嚴肅,遇到子侄輩,從不和顏悅色,稍有違背,就罰他們長跪,不命令他們起來,他們就不敢起來,所以家里氣氛肅穆,比官府還要莊重。家中物品擺放整齊,沒有雜亂的樣子。如果有蛛絲鼠跡縱橫交錯,那更是絕對不允許的。
李公生于清同治九年,去世于民國十九年九月十四日,享年六十一歲。他的妻子白孺人,性情溫和,能夠順從李公的心意,幫助李公管理家政,而且在和睦中又能嚴格要求,從不懈怠,生育了兒孫,有美好的志向。如今她六十四歲,頭發花白,但身體健康。李公去世后,所有的家政都由她主持經營,雖然子孫滿堂,但家里依然整潔有序。走進她的家門,聽不到喧鬧嬉笑的聲音,她真是閨門中的杰出人物啊。在經營家庭之余,她還能建造房屋、購買肥沃的土地,家里的仆人眾多,家境也日益富裕,這并非偶然。
李公有四個兒子:長子作霖,畢業于省立第三中種農校;次子作仁,三子作梅,都畢業于□□□□□范;四子作斌,畢業于本城高小校。作仁歷任本邑高小校校長、教育局局長、縣黨部常務委員及臨汝財務局長等職。作梅歷任高小校教員、縣黨部干事等職。孫子有五個:長孫覺亞,□□口口口口口;次孫警亞、新亞、雪亞、醒亞,雖然都還在童年,但聰明伶俐,容貌秀麗,將來的成就不可限量。
銘文說:李公志向高遠,品行美好,律己嚴謹,意志堅定。確實是聰慧賢哲、超凡脫俗之人,是文壇的豪杰。本應在科舉中高中,卻因選拔制度的突然改變,而未能實現。他風范凜凜,讓小人敬畏。勤勞樸實而不浮華,品德更加光輝,大道不被容納,這是世道的緣故,在山林中逍遙自在,又有什么傷害呢?他教育子女嚴格,注重綱紀。如果治理百姓,一定會與日月星辰一樣長久,在快樂中遵循正道,效仿他的風范就不會忘記。
畢業于河南省立第三甲種農校的杜逢甲恭敬地撰寫。
畢業于河南省立民眾師范院的晚輩段成德,懷著敬重的心情書寫。
(四)賞析
這篇碑敘通過對李公玉華一生的描述,展現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從其幼年的聰慧嗜讀、科舉中的優異表現,到民初在議會的作為以及后來隱居鄉里的種種事跡,如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嚴謹治家、熱心公益等,全方位地塑造了一位德才兼備的人物形象。語言上,文字典雅,用詞古樸,如“雍容儒雅”“空谷足音”“妍皮不裹癡背”等,體現了文言文的韻味。同時,敘事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先介紹李公的家族背景和自己與他的交往,再按時間順序敘述其生平經歷,最后以銘文總結其品德和成就,使文章結構完整,主旨明確,是一篇具有較高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碑敘文。
作者簡介:張清華,網名曉青,河南洛寧人。洛寧縣作家協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有上百篇詩文在《永懷河洛間《洛寧城事》《洛寧文友》《搜狐新聞》《今日頭條》《天山詩歌》《建安風》等網絡平臺發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說下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