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是當代藝術最重要的語素,而怎樣使用圖像則顯示了藝術思維的創意性。在圖像大眾化之后,圍繞于我們視覺感知的這些圖像,幾乎都來自于人們日常生活的瞬間截屏,但當代藝術家在使用這些圖像時,并不是平鋪直敘的敘事,而是在那些看似熟悉的場景與行為中進行某種偷換,以此制造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讓人們在那些看似日常的場景與行為里獲得一種新奇而異樣的視覺體驗。當然,這種新異的視覺體驗并不局限于視覺感官的刺激,而經常是夾雜著某種意識形態或文化歷史意涵的隱喻性。在某種意義上,制造富有意味的新異視覺體驗,也便成為當代藝術家最重要的一種藝術創造和價值突破。
城市之1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11年
張衛的紙本水墨在筆者看來,更屬于當代藝術范疇,紙本水墨只是他制造圖像新異性的一種媒介。他的《城市系列》、《故園系列》、《浮生系列》、《逍遙游系列》和《致秋系列》等,一方面是借用日常場景、庸常行為來涂寫生活之圖像碎片,另一方面則是以無序的、肆意的水墨滲化來破壞那些常態化的視覺經驗,水墨在此并不局限于一種語言,而是具有一種審美的寓意,水墨對于常態化視覺經驗的破壞,顯然成為張衛介入現實、制造新異感知的途徑與方法。圖像的轉借和挪用是碎片化的,也因圖像被碎片化和轉借挪用,而使得他的這些作品中的圖像也被賦予隱喻符號的特性,從而使他眺望的城市、懷戀的故園、寄予的秋日、慨嘆的浮生和重述的莫蘭迪靜物,都產生了并不等同于物象本體的喻象。破壞、介入與轉借使他的那些圖像,生成了言而未盡的意味。人們從他的那些作品里感知的,遠遠大于人們從視網膜上所能映現的,這或許正是張衛水墨作品的魅惑所在。
像許多當代藝術家那樣,張衛所截取的日常圖像也有一些是被人們所熟悉的經典符號。譬如,他的《城市系列》、《向莫蘭迪致敬系列》等都借用了里希特、莫蘭迪那些被人們所熟識的圖像,而《鷹系列》、《功夫系列》等則讓人聯想起中國大寫意花鳥畫對于筆墨之鷹的塑造、和民間木版年畫對于想象中門神形象的刻畫,這使得他的日常圖像獲得了一種古今與中西歷史文化的穿越感。這正像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用典,一方面,那些典故的基本內涵廣為流傳、具有大眾化的特性;另一方面,典故的每次被使用總會因語境不同而增生新的意涵。張衛作品的那種新異感知,其實在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像中國古典詩詞中用典這樣對于一些經典符號的轉借與再生。當然,他在轉借挪用那些圖像符號的同時,也因水墨的介入與破壞所形成的新異感知而獲得了東方文化神韻的再造與神秘寓意的楔入。在此,水墨意蘊,筆法骨力,色墨滲化,這些傳統筆墨語言成為他的畫作在當代語境中植入中國文化歷史氣息的重要修辭方式。因而,這些水墨的介入與破壞也便具備了一層文化的深蘊。
城市之2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11年
張衛的水墨作品總是追求一種老舊的、破損的、奇幻的、神秘的新異感,這成為他在當代時尚與浮華的城市文化表層中堅守的一種矜持而虛幻的審美態度,這也是他的水墨圖像一直在建構與破壞中形成的某種富有觸摸感的一種文化感知。
(文 / 尚輝,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
張衛作品欣賞
城市之3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11年
城市之4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11年
云壑有清音
198cm×98cm
紙本水墨
2011年
空山之1
33cm×44cm
紙本水墨
2017年
空山之2
33cm×44cm
紙本水墨
2017年
空山之3
33cm×44cm
紙本水墨
2017年
消失的城之1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21年
消失的城之2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21年
消失的城之3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21年
消失的城之4
48cm×66cm
紙本水墨
2021年
天空之門之1
136cm×68cm
紙本水墨
2023年
天空之門之2
136cm×68cm
紙本水墨
2023年
天空之門之3
136cm×68cm
紙本水墨
2023年
天空之門之4
136cm×68cm
紙本水墨
2023年
(來源:研山會)
畫家簡介
張衛
1971年11月生于江蘇海安
1994年畢業于南通師專美術系
2002年結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中國畫研究生班
2008年畢業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
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農工黨江蘇省委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南通市政協常委、南通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南通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一級美術師。2006年被江蘇省文聯評為江蘇省優秀青年國畫家。曾在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今日美術館等機構舉辦個人畫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