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人的印象里,小麥是屬于北方的莊稼作物,金黃的麥浪是北方平原上獨有的風景。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實小麥已經悄悄在古砦仫佬族鄉“安了家”。4月17日,柳城縣古砦仫佬族鄉大戶村的田間地頭一片繁忙景象,在柳城縣農業農村局指導下,首次在冬閑田實驗種植的小麥迎來了收割。小麥實際產量如何?是否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一起跟著小編到現場了解一下。
據悉,此次試驗示范種植面積15余畝,共引進了信麥1168、川輻14等8個品種。大戶村黨總支書記梁茂軍介紹,古砦是柳城種植水稻的主產區之一,為解決晚稻收割后耕地閑置的問題,將冬閑田充分利用起來,提高農戶收入,大戶村黨總支部經過充分考量和實際調研,積極與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聯系,提出冬小麥引進種植想法。
這一想法正好與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不謀而合。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在2024年上半年申請了柳州市糧油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項目,并申請到一萬元項目資金用于推廣新品種種植。在與大戶村積極溝通交流后,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與上級相關部門溝通聯系,篩選適宜本地種植的優質、豐產、穩產、抗病冬小麥品種。
2024年11月,首批小麥在古砦大戶村大莫屯扎了根,但這批種在畬地里的小麥并沒有發芽。梁茂軍向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請教后才得知,畬地土壤水分較少,不利于小麥種子發芽。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梁茂軍將實驗的小麥移種到大戶村石林屯的水田上,這才看到了種植的“希望”。
種植過程中,梁茂軍在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地、施肥、病蟲防治等一系列田間管理工作。
收割當天,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的技術人員也來到現場,通過定位、采樣、測重、脫粒等方式,對小麥產量進行了初步測算。“雖然最終的測產數據還需進一步統計分析,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川輻14和云麥114品種表現出了良好的適應性和較高的產量潛力,預計本次實驗平均畝產能達到500斤左右。” 柳城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陸小珍介紹。
古砦仫佬族鄉位于桂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與傳統小麥種植區的氣候條件有所不同。從此次試種情況來看,大部分品種在本地的氣候條件下生長良好。陸小珍也表示,還需要對不同品種在本地的生長周期、抗逆性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觀察,以便為今后在全縣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
近年來,柳城縣秉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原則,積極鼓勵群眾開展小麥、油菜、紫云英等冬糧種植,并邀請農業技術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為糧食增產增收保駕護航。
下一步,古砦仫佬族鄉大戶村將在總結此次試種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小麥種植技術的學習和推廣力度。梁茂軍表示,大戶村還將組織農戶向技術人員學習小麥冬灌、施肥、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持續加大小麥管護力度。同時,也會與古砦仫佬族鄉的肉鴿、肉雞、養豬場等合作社、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積極解決冬種小麥的后續銷售問題。
以上內容為中共柳城縣委宣傳部公眾號原創作品,版權屬柳城縣融媒體中心所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中共柳城縣委宣傳部主管 柳城縣融媒體中心出品
圖文來源:凌詩 覃韻 林宏毅 周朝江
值班編輯:覃韻
責任編輯:吳再麗
值班總編:馮艷芳
責任監制:徐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