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技術事務主管戴維·費斯正抱著紙箱走出行政大樓。
這個曾主導對華芯片封鎖戰略的鷹派官員,此刻成了極右翼網紅勞拉·盧默"忠誠審查"的犧牲品。
這場看似普通的人事變動,實則是美國對華戰略轉向的風向標:當六名主張全面遏制中國的高官被集體清洗,特朗普的"關稅大棒"背后,正上演著更深刻的權力博弈。
勞拉·盧默的指控像一柄精準的手術刀,切開了特朗普團隊的權力肌理。這位以反移民言論走紅的網紅,僅憑社交媒體上"這些人不夠忠誠"的指控,就讓戴維·費斯等六名國安會高官丟了飯碗。
這種"網紅治國"的荒誕場景,暴露了特朗普決策圈的混亂本質——國家安全戰略的制定權,竟能被流量裹挾。
被解職的官員都曾參與制定《印太戰略框架》,主張在南海部署中程導彈、切斷中國稀土供應鏈等激進措施,如今他們的離職讓五角大樓的2026年軍備計劃直接擱淺。
這場清洗背后是共和黨內部派系的角力。主導權派(主張全球干涉)和優先派(主張全力對華冷戰)正被戰略克制派邊緣化,后者認為"花800億美元在亞太建軍事基地,不如用來修芝加哥的地鐵"。
這種轉變在具體政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原本計劃4月部署在菲律賓的"堤豐"導彈系統被叫停,轉而批準了得克薩斯州的高鐵債券發行。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越來越像家庭主婦的購物清單——既要顯示強硬,又怕掏空錢包。
4月18日他突然豁免了中國電動滑板車的關稅,因為幕僚算過賬:若加征125%關稅,佛羅里達海灘的租賃生意會倒閉,而那里是他的關鍵票倉。
這種精打細算暴露了戰略克制派的務實作風,他們甚至偷偷使用中國跨境電商平臺采購白宮紀念品,因為"同樣質量的馬克杯,義烏比俄亥俄工廠便宜4美元"。
這種矛盾在臺灣問題上尤為明顯。2月刪除"不支持臺獨"表述時,特朗普事后才得知是鷹派官員的"私自操作",氣得在橢圓辦公室摔了咖啡杯。
如今國安會改組后,五角大樓悄悄恢復了與中國軍方的海上熱線,南海的美軍驅逐艦收到新指令:與中國海警船對峙時,"保持三海里以上距離"。
特朗普的決策邏輯越來越像短算法——什么話題能上熱搜就炒作什么。
4月17日他威脅對中國電動車加稅,實際是為掩蓋同日爆出的"封口費"丑聞;而突然在推特稱贊中國高鐵,是因為馬斯克告訴他"這條能漲50萬粉絲"。
這種將國家戰略降格為流量經營的做法,讓抗議照會都帶著網紅文案風:"強烈譴責某國在波斯灣的行為(附輪船起火emoji)"。
在這出鬧劇中,真正掌權的不是傳統政客,而是像勞拉·盧默這樣的"鍵盤政治局委員"。她最近在直播中要求制裁中國短平臺,理由竟是"中國網紅跳廣場舞比我有創意"。
這種荒誕卻真實的權力結構,讓美國的外交政策呈現出精神分裂特質:上午商務部宣布擴大半導體出口管制,下午財政部就悄悄批準中國銀行在芝加哥設分行——因為高盛報告顯示"中資能提振本地就業率"。
當特朗普團隊忙于內斗時,全球盟友正在重新站隊。
德國總理舒爾茨訪華時,特意用華為手機發推特;日本悄悄恢復對華機床出口,把原產地標簽改成"馬來西亞制造";連澳大利亞都學會在鐵礦石談判時播放《歌唱祖國》當背景音樂。
這些國家摸透了華盛頓的套路:特朗普的強硬表態就像超市促銷傳單——看著嚇人,過兩天就作廢。這種集體"擺爛"讓美國的制裁大棒成了笑話。
4月19日荷蘭ASML宣布向中國交付三臺二手光刻機,理由冠冕堂皇:"維護全球芯片供應鏈穩定";而微軟的上海研究院反而擴招了200人,因為"AI訓練需要更多中文語料"。
就連美軍都開始摸魚,印太司令部的演習報告寫著:"本次攔截中國軍機行動圓滿完成(注:對方根本沒來)"。
如今的華盛頓就像一個失控的草臺戲班:特朗普在臺前噴火雜耍,幕后的提線木偶師們卻互相拆臺。國務卿盧比奧堅持要對華強硬,財政部長貝森特偷偷買人民幣國債對沖風險,國防部長海格塞斯忙著和馬斯克商量怎么用星鏈直播軍演。
這種混亂反而成了中國的戰略機遇——當美國連"遏制中國"都組織不起有效隊形,新時代的國際秩序已在重組中悄然成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