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普在白宮玫瑰園舉著簽字筆宣布"俄烏和平協議即將誕生"的畫面,被全球媒體反復播放。
但就在同一天,烏克蘭議員伊娜·索夫桑在基輔街頭焚燒美烏礦產協議草案,灰燼飄過街角炸毀的咖啡館——這場持續三年的戰爭,正被美國塑造成"礦產換和平"的生意。
從特朗普"24小時停戰"的競選承諾淪為笑談,到如今美俄在巴黎密談中拉扯烏克蘭礦產,這場世紀博弈的荒誕程度遠超世人想象。
特朗普的和平公式堪稱"商業奇才"的杰作。美烏簽署的礦產協議備忘錄,表面是幫助烏克蘭重建,實則暗藏玄機。
根據彭博社曝光的草案,協議要求將烏克蘭稀土礦收入的50%轉入美國主導的重建基金。這種"劫貧濟富"的操作,連烏議員都痛斥是"現代版馬歇爾計劃"的剝削升級版。
更諷刺的是,就在協議簽署當天,特朗普威脅對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加征500%關稅,這記重拳看似打向莫斯科,實則瞄準了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俄油最大買家。
白宮的算盤打得噼啪響:用礦產協議綁定烏克蘭資源,用關稅大棒離間俄印關系,再用"減輕制裁"誘使普京?;稹5@種既要掐俄國脖子又要掏俄國口袋的策略,很快遭遇現實暴擊。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直言:"?;饤l件必須承認現有控制區歸屬",而烏克蘭民眾在基輔廣場高舉"不賣國土"標語——美式斡旋成了兩頭不討好的夾生飯。
在日托米爾州的露天礦場,烏克蘭工人伊萬指著剛挖出的鈦礦石苦笑:"這些石頭能換導彈還是面包?"
根據協議,美國企業將獲得烏克蘭70%的稀土開采權,包括制造F-35戰機必需的鈹金屬。這種"資源換和平"的模式,讓德國《明鏡周刊》想起19世紀的非洲殖民條約。
更魔幻的是,特朗普為了促成交易,把烏克蘭重建資金預估從3000億砍到1000億美元,相當于用三折價買斷一個國家的未來。
協議背后的推手是華爾街資本。高盛報告顯示,烏克蘭已探明稀土儲量價值4.7萬億美元,恰夠抵償美國軍援。
但這場盛宴的代價觸目驚心:在扎波羅熱前線,俄軍炮火為爭奪鋰礦每天造成上百傷亡;而在華盛頓,游說公司正忙著幫雷神公司爭取鈾礦開采配額。
當美國務卿魯比奧宣稱"這是雙贏協議"時,烏克蘭經濟部長斯維里堅科悄悄刪除了推特上"造福人民"的承諾。
特朗普的外交魔術令人眼花繚亂。
4月12日剛延長對俄制裁,18日就被曝出和平方案包含減輕制裁條款。這種精神分裂式的操作,暴露了美國戰略困境——既要用制裁逼俄羅斯上談判桌,又怕制裁太狠斷了美企財路。
俄油公司CEO謝欽算過賬:若美國真實施500%關稅,中國可通過哈薩克斯坦轉口,每桶成本只增3美元;而印度若轉向中東購油,運費反而更便宜。制裁大棒還沒落下,先砸了自己腳趾頭。
歐洲的反應更讓美國尷尬。
德國選擇黨痛批向烏提供"金牛座"導彈是"參戰行為",法國則悄悄恢復進口俄液化氣。這種陽奉陰違的背后,是歐盟算清了經濟賬:全面脫鉤俄能源意味著德企每年多付470億歐元。
當特朗普威脅"不帶歐洲玩了",馬克龍反手就宣布下周在倫敦另起爐灶——跨大西洋聯盟的裂縫,比頓巴斯的戰壕還深。
新德里的總理府里,莫迪盯著美俄兩份最后通牒左右為難。
美國要求印度停止購買俄油,否則加征關稅;俄羅斯警告若減少采購就切斷武器供應。這個買下37%俄油的國家,正淪為大國博弈的磨心。
印度學者在《經濟時報》撰文:"我們就像同時被熊和鷹盯上的兔子,無論跳向哪邊都會被撕碎。"更糟的是,中國通過中巴經濟走廊獲得俄油通道,而印度洋的美軍艦隊正監視每艘運油船。
莫迪的救命稻草是"戰略模糊"。印度外長蘇杰生同時會見美俄特使,承諾"維護多極世界"。但這種騎墻戰術越來越難:美國國會已提案取消印度最惠國待遇,而俄羅斯把布拉莫斯導彈生產線遷到了越南。
當特朗普把"對印關稅"與"俄油采購"掛鉤,莫迪的"大國夢"碎了一地。
4月20日的最后期限將至,特朗普的"三個月停戰計劃"即將破產。
俄羅斯在赫爾松新增兩個機械化師,烏克蘭議會否決礦產協議草案,歐盟另起爐灶籌備倫敦和談。這場始于地緣野心的戰爭,正演變成資源爭奪的混戰。
正如基輔街頭涂鴉所寫:"當美國人談論和平時,請握緊你的礦鎬和錢包。"
唯一確定的是,無論談判桌如何翻轉,烏克蘭的稀土礦終將流向華爾街,俄羅斯的石油會灌滿中國儲油罐,而印度百姓要為每升汽油多付20盧比。
至于那些在戰壕里啃硬面包的士兵,他們的命運不過是協議附錄里的傷亡數字——這或許就是21世紀"基于規則的秩序"最真實的注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