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體檢查出了脂肪肝,想通過飲食、運動等方式來改善,但有時候效果甚微。或許可以試試晚餐吃早一點,這個改變真有助改善脂肪肝。
01
晚飯一個改變,脂肪肝好轉了
2024年,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顯示,每日17點至次日7點保持禁食狀態,有助于緩解脂肪肝癥狀。這一改善效果與腸道內瘤胃球菌的變化存在關聯。
研究選取了19位脂肪肝患者開展為期4周的飲食干預實驗:
受試者需在每日7:00-17:00完成全天進食,17:00至次日7:00嚴格禁食。實驗數據顯示,經過4周干預后,受試者的肝功能指標顯著改善,脂肪肝程度明顯減輕。具體表現為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水平下降,肝臟脂肪變性指數(HSI)、甘油三酯(TG)濃度及體重指數(BMI)均呈現降低趨勢。
研究結果表明,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每日進食時間控制在17:00前,特別是職場人群適當提前晚餐時間,可能對維護身體健康具有積極意義。
02
晚飯經常吃太晚,對身體有害
總是習慣晚餐吃太晚、喜歡吃夜宵、晚餐不規律,對身體的傷害不止一點點。
1
不知不覺變胖
若晚餐進食時間過遲且食量過大,由于夜間身體活動量相對較少,食物難以被充分消化吸收,導致能量代謝過剩。這種情況不僅容易引發肥胖問題,還可能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
2
血壓可能變高
2019年發表于《循環》期刊的一項研究指出,晚間8點以后攝入較多食物的人群,其舒張壓水平往往偏高。研究人員建議,應適當提前晚餐時間,并合理控制晚餐在全天熱量攝入中的占比,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概率。
3
容易影響睡眠
習慣于晚餐過晚或常吃夜宵的人,通常伴隨著晚睡的生活習慣,這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此外,若進食后立即入睡,胃腸道需持續工作以完成消化任務,這種“加班”狀態會干擾正常的睡眠節律,進而影響睡眠質量。
4
心情容易不好
長期不按時進食晚餐,身體容易陷入饑餓狀態,這種生理上的不適往往會引發情緒上的波動,使人感到煩躁或沮喪。若這種狀態持續存在,還可能進一步導致體力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等問題。
5
腸胃會不舒服
部分人群習慣在深夜,如晚上9點、10點才用餐,且飯后立即休息。這樣的習慣使得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過長,消化不充分,長期以往,容易誘發胃炎、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
6
血糖可能不好
一頓合理安排時間、適量且營養均衡的晚餐,對于維持身體健康至關重要。它不僅能提供必要的營養素,支持夜間的細胞修復和激素調節,還有助于保持血糖水平的穩定。然而,無論是過早還是過晚進食晚餐,都可能打破這種營養吸收的平衡狀態。長期如此,胰島素的分泌和功能可能會受到影響,進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
03
晚飯早點吃,對健康更有好處
許多人由于工作需求、運動安排等因素,會選擇提前或推遲晚餐時間,甚至直接省略晚餐。然而,作為每日膳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晚餐對健康的貢獻常被忽視。
醫學專家指出,理想的晚餐用餐時段為17:00-19:00。該時段既能確保與午餐保持約6小時的合理間隔,又能為餐后消化和夜間休息預留足夠時間(建議睡前至少4小時完成進食)。若條件允許,應盡量避免在20:00后進食,以便身體充分代謝晚餐攝入的營養物質。
當然,考慮到個體差異和生活環境的不同,難以統一規定晚餐時間。但總體而言,建議將晚餐安排在睡前4小時左右,這對維護整體健康更為有益。
2023年《自然通訊》期刊發表的研究顯示,晚餐時間每推遲1小時,腦血管疾病風險將增加8%。具體而言,與20:00前用餐者相比,21:00后用餐者罹患腦血管疾病的風險高出28%。
若日常晚餐時間較晚,建議適當提前。有研究表明,在相同的8小時進食窗口期內,較晚的進食模式(如三餐分別安排在13:00、17:00、21:00)相較于較早的進食模式(如9:00、13:00、17:00),更容易導致體重增加。
資料 |人民日報
編輯 |李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