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頂尖學府的校園中,一個令人不安的趨勢正在蔓延:父母收入位居全美前 1% 的“超級精英”子女數量,已悄然超過來自后 50% 家庭學生的總和。這一數據背后,是優績主義(Meritocracy)承諾的徹底失效——它曾以“能力至上”為旗幟,宣稱將打破貴族世襲枷鎖,為所有人鋪設公平競爭的階梯。然而半個世紀過去,這場社會實驗未能兌現平等的理想,反而催生出更隱蔽的階層固化:富裕家庭通過天價教育投資,將子女送入頂級私校和常春藤盟校。
“這不是偶然,而是一場系統性陷阱。” 耶魯大學法學教授丹尼爾·馬科維茨(Daniel Markovits)在其著作《精英陷阱》(The Meritocracy Trap)中尖銳指出。在他看來,優績主義最初是一場進步運動:20世紀中葉,它推翻了舊貴族“血脈決定命運”的壟斷,代之以考試分數與職業成就作為社會流動的標尺。彼時的精英階層因能力與勤奮脫穎而出,似乎完美契合“公平競爭”的敘事。然而,當這一代精英成為父母,他們開始以驚人的資源投入子女教育——從每年比普通家庭耗資數倍資金的私立中小學,到量身定制的 SAT 輔導、科研項目與全球游學。馬科維茨表示,如今常春藤盟校新生中,通過SAT考試中達到名校錄取線的寒門學子,數量遠不及精英階層。
更諷刺的是,這場競爭中的“贏家”同樣深陷困局。優績主義將社會地位與個人價值捆綁,迫使精英以超負荷工作維系優越感。一位年薪數百萬美元的投行高管,甘愿為額外收入犧牲全部生活;斯坦福畢業生在硅谷晝夜編碼,只為證明自己配得上“天才”標簽。這種自我剝削的背后,是優績主義對自我價值的扭曲:當工作成為衡量尊嚴的唯一尺度,休息與熱愛皆被異化為“懶惰”的罪證。而普通人的處境更為殘酷——他們不僅被剝奪上升通道,更被優績主義的道德敘事宣判“失敗源于不夠努力”。
“系統遠比個人強大。”馬科維茨的警告直指問題核心:優績主義已演變為一臺精密運轉的機器,它通過教育篩選、職場競爭與文化馴化,將所有人卷入一場沒有出口的無限游戲。若要打破這一循環,或許需要一場顛覆性的重構:從常春藤盟校的大規模擴招,到徹底反思以現有分數為中心的選拔邏輯;從剝離“工作至上”的價值觀,到重建社會對多元價值的尊重。然而,在個體層面,馬科維茨仍留下一絲希望:“當你能抓住一絲自由時,不要遲疑,去做真正有意義的事——這或許是我們對抗系統異化的微小反抗。”
這場關于優績主義的思辨,不僅關乎教育公平或階層流動,更觸及現代社會的根本矛盾:當效率與競爭成為至高信仰,人類是否注定淪為自我優化的工具?答案或許藏在我們能否重拾對自由與尊嚴的定義。
最近Edu指南就上述話題,與丹尼爾·馬科維茨進行了一次對話。以下是對話全文(含刪減):
出品:Edu指南
采訪:何沛寬
作者:楊定一 羅博文
1、在優績主義的世界里:公平成為幻象,階層在固化
Edu指南:優績主義解決了什么問題,大部分人或甚至整個社會都支持這個觀念?
Prof. Markovits:優績主義所做的是,解決舊貴族精英的問題,它被廣泛認為有兩個基本缺陷。首先是不公平。所以那時候人們的優勢取決于父母是誰,這被廣泛認為是不公平的。對舊精英的第二個批評是,除了不公平之外,它還無能。它沒有能力勝任高技能的任務,人們工作不是很努力。所以它是與懶惰、愚蠢和腐敗相關的。
相較之下,有另一種選擇,即優績主義。它可以做的是,一方面,它會給每個人一個公平的機會取得成功。另一方面,它將創造一個超級有能力的精英群體,能夠管理社會,為每個人的福利服務。因此,不僅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將受益于優績主義,其他人也將受益,因為整個社會將變得更加富裕和繁榮。
Edu指南:所以優績主義為什么會變成陷阱?
Markovits:優績主義的最初推行的時候,它真的像宣傳所說的一樣有效。所以舊的精英被推到了一邊,新的精英更加多元化,更加聰明,更加努力,更加有能力。
但新的優績主義之所以幫助將舊精英推到一邊,是因為正如我剛才所說,舊精英并不特別聰明,也不特別努力工作。但是新的精英,也就是優績主義者,他們非常聰明,非常勤奮。舊的精英階層對培養孩子沒有特別的興趣或天賦,而新的精英階層,那些通過在學校表現出色和在工作中表現出色而獲得成功的人。他們有巨大的渴望訓練他們的孩子,并且有巨大的能力這樣做。
每個人的成就,通常取決于三件事:這取決于他們的天賦,取決于他們的努力程度,取決于他們的訓練——也就是取決于在教育他們方面投入了多少。當優績主義精英開始教育下一代時,他們花費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多的錢和技能來培訓他們的孩子時。那么,精英階層的孩子在學校成績最好,最終得到最好的工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因此,優績主義,最初是為了推動機會平等的,現在卻成為了機會平等的障礙——因為在新的競爭中,作為一個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徑,是對教育進行巨大投資,只有富有的父母才能負擔得起。
2、名校的選撥,正在成為富裕家庭的選拔
Edu指南:你提到因為富裕家庭投入了很多,對他們的孩子支持作用很大。因此,現在名校就讀的學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富裕家庭。
Markovits:當然。在今天的美國,首先,如果你看從幼兒園到高中的學校,這些孩子年齡在 5 歲或 6 歲到 18 歲之間。美國一所典型的公立學校,一所中產階級學校,每年為每個在那里接受教育的孩子花費 1 萬到 1.5 萬美元。
而最精英的私立學校,每年可能會花費 6 萬到 7 萬美元來教育學生。這些私立學校中,也許 80% 的孩子來自收入前 5% 的家庭。這些最富有的孩子,在學業上投入最多。當然,這意味著當他們申請大學時,最富有的孩子,將擁有最好的考試成績和最好的水平。
在最頂尖的大學,近年來,父母來自收入分配前 1% 的孩子,比來自整個收入分配后 50% 的孩子還要多。因此,富人在最好的學校和最好的大學中的比例非常高。接著發生的是,這些學校和大學的畢業生,主導了最精英的工作。所以他們的收入最高,然后他們可以在教育孩子上投入最多。這個循環還在繼續。
Edu指南:在學校系統中,你在書中提到,招生錄取的過程,實際上偏向于富裕家庭的學生。這個過程是如何運作的?
Markovits:系統根據學生和申請者的考試成績和成績進行評估。現在的問題是,你需要什么才能得到好的考試成績?事實證明,你需要的是富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因此,對財富的偏向,最大程度地影響錄取的方式不是直接的,而是間接的。它貫穿于優績主義。
幾年前,我看了一些數據,例如,SAT 測試,大學入學考試。我看了看,那一年美國有多少高中畢業的孩子,他們有一個或兩個擁有研究生或專業學校學位的父母,并且在SAT口語測試中得分達到常春藤聯盟高校的中位數。答案大約在 10,000 個左右。然后我問,有多少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沒有高中畢業,并能在SAT口語測試中得分是常春藤聯盟的中位數,答案是不到 100 個。
這意味著,如果常春藤盟校根據 SAT 錄取學生,它會錄取富有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那些擁有富有和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的孩子。不是因為這個系統想要這樣,而是因為它想要高分。
Edu指南:如果標準高分不起作用,有沒有其他標準或方法,來幫助不那么富裕家庭的孩子,進入頂尖大學?
Markovits:我對此有一個相當激進的看法。有兩件事可以做。不那么激進的做法是,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試圖從精英階層之外發掘有才華的孩子。所以我們不要只看考試成績,試著了解孩子得到了多少幫助,他們克服了多少障礙?顯然,一個考試成績在某種意義上只是平均水平的人,但如果他來自極度貧困和匱乏,實際上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人,因為如果你沒有幫助或支持,很難獲得平均考試成績。所以也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適合錄取的人。
因此,不那么激進的做法,是投入更多時間來尋找和接納那些不是來自精英階層,但如果你錄取他們,他們可以表現得非常出色的人。這顯然是一件好事,我贊成這樣做。
但我的觀點更激進的原因是我認為這還不夠。我認為真正需要發生的是,精英大學和學校,不僅僅是大學,還有高中,需要招收更多的學生。它們需要變得不那么精英。所以,如果你把這些地方的入學人數增至兩倍、三倍或四倍,這將創造更多的地方,供精英以外的人進入,這將使學校本身不那么排外。這才是再造和重建平等的真正方式,不是通過以某種方式使過程更加開放和公平,但其中錄取數量仍然是同樣非常少。而要讓學校和大學變得不那么排外和精英,教育更多的人。
Edu指南:你在書中也提到,整個系統包括學校、大學、家庭等,使富裕家庭的孩子、中產階級、貧困家庭的孩子之間產生了差距。這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但是當人們在個人層面做一些事情失敗時,優績主義觀念下,人們會被鼓勵去責怪自己,而不是整個系統。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系統和個人的影響。
Markovits:我認為這有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在精英內部。如果精英是懶惰的貴族社會名流,那么這些人很難說服自己他們應該擁有所有的特權。他們只是剛出生,嘴里含著一把銀勺子,他們知道自己什么都沒做,也從未努力過。他們可能會為自己如此富有和特權而感到高興,但很難想到,哦,是的,自己真的值得。
但是我們現在擁有的精英,也必須非常努力,才能到達他們現在的位置,他們確實認為他們應該得到這個。因此,這創造了一個精英階層——他們不會同情那些在精英階層之外的人。另一方面,如果人們在精英階層之外,優績主義不僅會從經濟上傷害人們,不讓普通人獲得好工作和高工資。優績主義者還會在道德上侮辱人們,認為人們沒有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他不夠聰明、不夠努力或不夠道德高尚。所以這是人們個人層面的錯。
3、精英也在困局里:高薪高壓,背后的身份焦慮與自我異化
Edu指南:正如你現在所說,即使是精英本身,他們也非常努力地投入教育和自己的工作,這與過去的世紀非常不同。現在精英們把過度工作,作為證明優越性的一種方式。為什么當下會變成這種模式?
Markovits:首先,優績主義的作用是根據你的努力程度和生產力,給予你社會尊重和欽佩。所以在舊貴族精英中,你獲得尊重和欽佩的方式是不工作。在新的優績主義精英中,你獲得尊重和欽佩的方式是通過工作。
所以精英們愿意如此努力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這種尊重。過了一段時間,甚至他們的自尊,也取決于如此努力工作。
從某種意義上說,你是對的,一個年收入 500 萬美元的人,為了賺 600 萬美元,每周工作 80、90 小時,這非常奇怪。因為一旦你一年有 500 萬美元,額外的一百萬美元,根本不會改變你的生活。
然而人們放棄了他們的自由,選擇工作很長時間,直到筋疲力盡,以換取對他們沒有好處的錢——他們已經有足夠的錢了。所以理解他們為什么如此努力工作的方法,不是因為他們是為了錢,而是因為他們是為了尊重和自尊。這是精英主義意識形態的再次內化,它導致人們做一些實際上不好的事情。
Edu指南:試圖更加努力地工作并獲得更多的錢——實際上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對精英而言,這種選擇是否只是一種錯覺。
Markovits:我不知道這是錯覺,因為它是真實的。也就是說,他們得到的尊重是真實的。我認為這是一個錯誤。我認為這是一個自我毀滅的錯誤。但他們沒有編造。他們只是被一系列他們無法控制的社會和文化力量所控制。
Edu指南:你在書中也提到優績主義者,他們成為了自己成功的囚徒。因為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去證明自己的價值。這其中的代價是什么?
Markovits:他們至少有兩個代價。一個代價是,一生都在努力工作,這會讓自己筋疲力盡。另一個代價是它會讓你變形,因為你致力于從事你可能不一定認為重要的工作上。你這樣做只是因為市場認為它有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說,你在操縱自己,為了服務于別人的價值觀,而不是你自己的價值觀。這是一種自我異化和不快樂的生活形式。所以這是另一個原因,即使對于精英來說,優績主義也是不好的。
Edu指南:這是不是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現在精英家庭孩子變得比以前更加焦慮?
Markovits:我認為這當然是為什么富裕的孩子,比以前有更大的壓力,更大的焦慮,更大的抑郁,更大的藥物濫用的很大一部分原因。這是因為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們持有這樣的觀念:即認為他們不是自由的。他們不能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必須做他們被告知的事情。
Edu指南:現在,AI技術發展得很快,他們可以幫助下一代做很多事情。精英家庭或者中產階級家庭,他們在教育投資了很多,現在還值得繼續這樣做嗎?
Markovits:我認為事實是,AI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某些受過教育的工作。到目前為止的情況是,新技術已經取代了中等技能的工作,對于高技能的工作只是作為一種補充。因此,技術取代了一些中產的工作,但也讓精英變得更好。當然,AI將開始爭奪一些精英工作。醫生現在做的某些事情,AI,我認為會變得非常擅長。某些律師現在做的某些事情,AI似乎變得非常擅長。
Edu指南:你在書中,傾向于鼓勵社會,把中產階級帶回工作中心。所以在現在的技術背景下,這種傾向是否仍然可行?
Markovits: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技術的作用。我認為有一個普遍的,我不知道這個術語是否有幫助,經濟學家稱之為新重商主義。現在許多富裕國家,普遍出現了一種趨勢,即遠離完全開放的自由貿易,轉而支持一種國內勞動力和產業政策,旨在改善國內工人的就業機會和工資。例如特朗普政府聲稱這就是他們試圖做的事情。我不確定特朗普政府是否非常清楚,或者它的計劃是否會按照它的想法進行。但有趣的是,在這一點上,美國民主黨人采取了類似的觀點。在歐洲,有很多中左翼政黨開始接受“我們需要構建經濟,以造福我們自己的工人的觀點”。所以這是一個真實發生的現象,這將改變中產階級的命運。
4、系統的力量非常強大,有時候成功和失敗,可能和你本身的關系不大
Edu指南:有沒有可能讓精英群體,放棄他們從系統中獲得的一些好處?
Markovits:我不知道。讓人們放棄這些東西并不容易,但我在書中花了一些時間試圖爭辯精英主義不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幫助提出可能說服精英放棄一些東西的論點。
Edu指南:蘋果公司的CEO,蒂姆·庫克,他描述自己來自一個藍領家庭,這可能與你書中提到的低收入階層有關。他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因此他可能會受益于你提到的那個時期,那時候社會鼓勵中產階級、低收入階級的孩子,擁抱向上流動的可能性。而現在,尤其是精英家庭,他們對下一代的巨大投資,將使得不同階層孩子之間產生無可避免的差距。如果我們去思考未來,是否可能有一種趨勢,即精英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獲得頂尖公司的CEO或其他重要的職位?
Markovits:我認為你是對的,像蒂姆·庫克這樣的人,出生在正確的時間。我遇到了很多他那一代的人,特別是來自工人階級或中產階級背景的人,他們講述了他們如何成功,在故事的結尾,他們會說在今天這永遠不可能發生。但事實上,這在60,70年代還是可能的,這意味著今天也不是不可能的。人們需要共同努力來推動實現。
Edu指南:你對未來的態度是樂觀的,對嗎?
Markovits:樂觀?我不知道。但是希望。
Edu指南:抱有希望很重要。對于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如果給觀眾一個建議,你會給他們什么建議?
Markovits:我不知道我是否處于一個特別好的位置來提供建議。我認為這次對話的重要一點可能是:無論你在這個系統中的哪個地方,無論你是精英還是非精英,這個系統都非常強大。這意味著兩件事。首先,這意味著不要因為發生在你身上的結果,而贊揚或責怪自己。這很大程度上與系統有關,和你自身可能關系不大。如果進展順利或糟糕,那不是你的問題。
其次,當你能夠抓住一點自由時,無論何時,如果你能夠做一些對你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就去做,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別人控制的獎賞。然后抓住自由,做對你有意義的事情。不要拖延,現在做。你會更經常地做,這就像一塊肌肉。當你使用它時,它會變得更強壯。
其他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