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說過,烏軍正在進行“軍團化”改革,意圖將目前的100多個戰斗旅整合成20個軍團;此后由軍團負責具體地段的作戰,而替代當前的指揮體制和雜亂無章的部隊調用、補充模式。
當然,由于各部隊的情況不同,目前各條戰線的激戰程度也不一,所以烏軍的軍團組建有先有后,進度不一。總的來說,以亞速系軍團的整合為快。
俄烏開戰之初時,烏軍中還只有國民衛隊系統中的亞速團,且該部主力在馬里烏波爾之戰中被全殲。
但亞速系力量在烏克蘭的存在不限于這一支戰斗部隊,開戰之后又以亞速退伍老兵為核心組建了亞速特種部隊和個別領土部隊,此后整合成了正規軍系統的第3突擊旅。
以亞速第3突擊旅為核心,烏軍組建了第3軍團,目前該部在盧甘斯克西部戰線的俄軍近衛坦克第1集團軍和第20集團軍的結合部位置。關于這個軍團的情況,咱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了。
而國民衛隊的亞速團被殲滅后,包括其團長普羅科彭科在內的諸多人員其實并未戰死,而是被俘或者投降。
在俄烏交換俘虜的時候,優先交換亞速系人員,所以很多亞速的骨干分子又被換了回來;普羅科彭科的情況特殊,原本是送到土耳其到戰爭結束,不過其實很快就被撈回烏克蘭繼續參戰了。
烏軍以這些亞速骨干為基礎,再加上原來亞速團在后方的留守人員,又重新組建了國民衛隊系統中的亞速部隊,并授予了第12旅的番號。
烏克蘭除了正規軍之外,國民衛隊、邊防衛隊、國家警察也被納入武裝力量體制;這幾類部隊的旅、團、支隊等編制繁雜,戰斗力也高低不一。
因此烏克蘭又搞出了“進攻衛隊”系統,精選出一些主力部隊,優先配備人員、裝備,使其成為跟正規旅一樣的“機動旅”。
亞速第12旅就這樣成為了“進攻衛隊”系統中的機動旅,而且實際所獲的待遇遠超第1旅、第4旅等“老牌部隊”,本旅的規模也比正常的旅要大很多,還有些獨特的單位存在。
這個旅重建后,最先在紅利曼—克里米納戰區與俄軍作戰,戰力表現比一般的烏軍要強,甚至還能繳獲到對面俄軍的坦克。
隨后這個旅又調往捷爾任斯克—紐約鎮方向,是目前烏軍在此線防御,乃至組織反擊的主力部隊之一。
在烏軍決定軍團化改革后,龐大的國民衛隊系統預計要整合為兩個作戰軍團。
現在已經確定,以第12亞速機動旅為核心組建國民衛隊系統中的第1軍團;該軍團指揮官還是由先前成為俄軍“階下囚”的普羅科彭科擔任,只不過現在成了軍團長了。
現在烏軍中亞速部隊規模的擴充,以及普羅科彭科就任軍團級指揮官,無疑是對俄羅斯方面的莫大挑釁。
當然,僅靠一個旅是無法擴充為軍團的,國民衛隊第1亞速軍團也不能只有第12機動旅。
據目前已知的信息,以原亞速第12機動旅第5特種營為骨干,烏軍新建了第20“柳巴特”機動旅;估計烏軍會將一些國民衛隊的普通單位劃撥進去,以完成編制實力的填充。
除了“一分為二”之外,軍團編制內還有國民衛隊第1機動旅、第14機動旅、第15機動旅。
目前這幾個旅除了第1機動旅在庫皮揚斯克方向外,剩下的兩個旅都在紅軍城東到捷爾任斯克之間的戰線上,而亞速第12機動旅“一分為二”后,則在捷爾任斯克——紐約段。
所以本著“就近原則”,第1亞速軍團的防區調換難度不大,未來基本都會向此線集中,完成整個軍團的編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烏克蘭的軍團制不僅僅是有5個左右的戰斗旅,還有相應的炮兵、無人機以及各勤務支援單位。
國民衛隊系統中有一個炮兵旅,但軍團則要組建出兩個,所以未來是再組建一個炮兵旅,還是從陸軍中轉過來一個旅有待觀察。
而無人機單位的話,至少是團級起步,未來也會升格到旅一級。
在軍團編制體系完成后,軍團所轄的旅會固定化;但除了固定所轄旅之外,可能也會加強配屬,以承擔更重要的任務。
另外軍團化之后,烏軍的征兵體制可能也會有所變化,軍團可能會有一定的自主征兵補充的權利。
關于烏軍其他的軍團組建情況,有消息的話我們再持續跟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