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第二輪談判前腳剛定在羅馬,后腳美軍“卡爾文森號”航母就開進了也門海域,跟之前的“杜魯門號”湊成了雙航母打擊群。這明擺著是要在談判桌上給伊朗施壓,用武力逼著對方讓步。可伊朗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喊話中俄,要這倆大國給美伊協議當“擔保人”。這種操作背后,藏著中東局勢的火藥味,也暴露了美國霸權的虛偽。
先看美軍這波操作有多狠。兩艘航母帶著幾十艘軍艦、幾百架戰機,在波斯灣和紅海晃悠,說是“維護航行自由”,其實就是在伊朗家門口秀肌肉。這種“邊談邊打”的套路,美國玩得很溜——2018年特朗普撕毀伊核協議的時候,也是先制裁后威脅,最后直接把伊朗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現在特朗普政府換了層皮,本質還是那套“拳頭大就是硬道理”的邏輯。
伊朗為啥急著找中俄擔保?說白了就是被美國坑怕了。2015年伊核協議簽得好好的,美國說撕就撕,導致伊朗被制裁得經濟崩盤、貨幣貶值。現在美伊重啟談判,伊朗怕的就是協議剛簽完,美國又翻臉不認賬。所以伊朗想拉上中俄當“保人”,一方面是讓協議更有約束力,另一方面也是借中俄的力量制衡美國。畢竟中俄在聯合國安理會有否決權,能給伊朗撐腰。
不過中俄的反應卻很冷靜。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佩斯科夫說得直白:“擔保得看協議內容,不能隨便當冤大頭。”中國外交部也強調,解決伊核問題得靠對話,反對單邊制裁和武力威脅。這其實是在給伊朗劃底線——中俄可以幫忙斡旋,但絕不會替美國的霸道行為買單。伊朗要是想讓中俄出力,自己得先守住立場,別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再看美國的真實目的。表面上是談核問題,實際上是想徹底掐斷伊朗的軍事能力。美國要求伊朗限制彈道導彈研發,甚至要把革命衛隊從恐怖組織名單里除名,這都是在削弱伊朗的防御能力。更絕的是,美國還要求解凍伊朗被凍結的資金,但只能用于購買食品和藥品,明擺著是要把伊朗的經濟命脈攥在手里。這種“又打又拉”的策略,就是要讓伊朗在談判桌上徹底服軟。
伊朗的處境其實挺尷尬的。一方面,國內經濟被制裁得奄奄一息,民眾抗議不斷;另一方面,美國和以色列的軍事威脅越來越大,連“薩德”反導系統都部署到了中東。要是真跟美國硬碰硬,伊朗的導彈雖然能打到以色列,但美軍的航母和轟炸機也不是吃素的。所以伊朗才會在談判中既強硬又妥協,想在保全面子的同時換取經濟喘息的機會。
中俄的角色也很關鍵。中國一直主張“伊核協議不能單方面撕毀”,俄羅斯則跟伊朗有能源和軍事合作。但兩國都清楚,直接介入美伊談判風險太大。中國更傾向于通過聯合國框架解決問題,俄羅斯則在俄烏沖突中自顧不暇。所以中俄的支持會是有限的,伊朗要是想靠這倆大國當“護身符”,還得自己先站直了。
這場博弈的結局會怎樣?大概率是“雷聲大雨點小”。美國不敢真跟伊朗開戰,伊朗也不想被徹底打垮。雙方可能會達成一個“折中協議”——伊朗限制核活動,美國解除部分制裁,但革命衛隊和導彈問題可能被擱置。不過這種協議的脆弱性很高,只要美國國內政治風向一變,隨時可能再次撕毀。
說到底,美國的霸權主義才是中東亂局的根源。從伊拉克戰爭到敘利亞內戰,美國打著“民主”“反恐”的旗號,把中東攪得雞犬不寧。現在又想用同樣的套路對付伊朗,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伊朗的反抗,其實是給那些被美國欺負的國家提了個醒:面對霸權,退讓只會換來更多壓迫,只有團結起來,才能讓美國的拳頭打在棉花上。
這場談判,不僅是美伊的較量,也是國際秩序的一次考驗。如果美國繼續用武力壓服他國,只會讓更多國家倒向中俄;如果伊朗能守住底線,或許能為中東爭取到一絲和平的曙光。至于中俄幫不幫,答案其實很清楚——幫理不幫親,誰在維護公平正義,誰就是朋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