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良大
來源:良大師(ID:liang_da_shi)
文中所說的定律,或許你都知道,但是“知道”和“懂得”還真是兩碼事,很多道理,我們年輕時就知道,但是在外界的干擾下,就會慢慢地偏離軌道。
也許像我這樣真正經歷了,才能算是懂得吧。
1
“奧卡姆剃刀”定律
我曾在知乎上受邀回答一個問題: 你覺得人生最重要的定律是什么?
我回答的是:“奧卡姆剃刀”定律,可以當成是人生的第一定律。
這個定律有個普遍的解釋: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很早就聽過,但是,在日常中,我們卻又經常忘記的一干二凈。
當年我剛剛創業時,就明知故犯了,因為是做咨詢嘛,總想著辦公室要氣派一些,客戶來了顯得我們有實力。
于是,租的職場很豪華,還有自己的獨立辦公室,這樣每月房租就是個不小的負擔。 招人時也比較氣派,因為在大公司久了,總想著“專人專崗”: 做分析的,就專門做分析,做方案的,就專門做方案,做市場的,就專門做市場......
看起來五臟俱全了,可這么一來,一下子養了一堆人,每月不管業務做了多少,開銷都如同一臺大型抽水機。
而且,人多了,是非就多,鬧出不少幺蛾子,做過企業的人,應該明白我的意思。
后來反思,這就是違背了“奧卡姆剃刀”定律。
于是乖乖的搬到了共享辦公室,人員也一再精簡,不同的崗位,一個人干,完全可以,只要薪水給的夠意思,這都不是事兒。
也縮減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再召開沒有必要的會議……
這樣下來,成本降低了,經營也變好了。
“奧卡姆剃刀”不僅適用于創業,它所蘊含的“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的原則,完全可以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推銷產品,不用和客戶套近乎,直接說能給對方帶來什么好處即可; 做大客戶銷售時,直接找到有決策權的人,中間人越少越好; 向領導匯報時,直接說你的結論,不要彎彎繞繞說一堆。 可買可不買的東西,就不要買; 可見可不見的人,就沒必要見; 可說可不說的話,就不要說; ......
所謂剃刀,就是讓你剃掉那些可有可無的事,你的精力就不會被浪費,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當中。
我認識一位商業大佬,襯衫一買就是10件一模一樣的,他說這樣每天不用為穿什么而耗精力,其實很多商業人士都是這個法則,不讓瑣事占據自己的精力帶寬。
你可能會覺得他們有些極端,但是我敢說,很多人一半的精力都被無端的小事占據,你要想辦法剔除,生活變得清爽,工作變得高效。
當然不止工作和生活,我把“奧卡姆剃刀”推崇為人生第一定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個定律可以讓你清醒的認識這個世界。
當你遇到一件很難判斷的事情時,“奧卡姆剃刀”告訴你:
去掉不必要的假設,相信復雜度最低的答案。
假設我們穿越到“皇帝新衣”的那個年代,你應該如何判斷一絲不掛的皇帝?
第一個判斷是,皇帝穿了新衣,但愚蠢的人看不見,你是愚蠢的人,所以你看不見;
第二個判斷是,皇帝壓根什么都沒穿,所以你看到光身子的皇帝。
當然是第二個想法復雜度最低,所以你要相信第二個判斷。
按照這個方法,你大概可以避免90%的騙局,遇到推薦股票的,想想,為啥他知道這么多內幕?為啥他不自己炒?為啥要告訴你?
遇到賣祖傳藥方的,想想,這祖傳是怎么傳下來的?為啥不批量生產?為啥不打廣告?有什么藥理證明嗎?
你會發現,疑問很多,很復雜,所以你大可不必相信,你只相信一條即可: 他們在想方設法賺你的錢。
2
漢隆剃刀定律
現實中,很多人會對“奧卡姆剃刀”有錯誤的理解,總是采用簡單的主觀解釋,取代客觀解釋。
舉個例子:
開會時,一個同事針對你的報告,總提出反對意見,你可能會認為對方是惡意針對你。
這個解釋好像挺簡單,假設也少,但這是一個主觀的解釋,是在猜測對方的動機。
真相更有可能是:你的報告真有問題,或者他沒理解你報告的意思。
第二個定律“漢隆剃刀”,是“奧卡姆剃刀”的延伸,避免你陷入一些誤區。
“漢隆剃刀”是美國一位名叫漢隆的學者提出來的,大概意思是:
能解釋為“愚蠢”的行為,就不要解釋為惡意。
這里的“愚蠢”是加了引號的,不僅僅代表無知,也包括偶然的、非故意的、其他目的的意思。
凡是你輕易的把別人定義為惡意,你的思維就不會再延展下去,只會進入到一種“戰斗”狀態,原本不是敵人的對方,最后就真變成了你的敵人。
如果你懂得“漢隆剃刀”,你會明白,很多矛盾,只是機緣巧合,或是利益驅動之下的正常反應,這里面并不存在善惡。
十幾年前,我做主管時,跟隨一位不錯的領導,他被派到另一個機構,我想跟過去。
這時麻煩來了,新來的總經理,也賞識我,找我談了幾次話,想讓我留下來。
但我態度很明確,一定要走。這下把新領導給惹惱了。
那新領導到處告我的狀,宣揚我的不是,有些甚至是捏造的,調動也一直被他卡著。
當時我既生氣,又無奈,畢竟官大一級壓死人。
我還主動找新領導溝通幾次,說自己的處境,希望對方能理解。
新領導拍了拍我,說:
“我理解你,不過你在不合適的時候,站在了我的對面,所以我不會輕易放過你......”
后來,事情鬧得很大,地區老大都參與協調,我放棄了很多業務,才調動成功。
我應該和新領導結仇了吧?
然而并沒有,我在公眾場合見他,仍然熱情地打招呼,當做什么也沒發生。
他也熱情地回應...... (嗯嗯,大家都特么是演員)
后來,陰差陽錯,我倆都調到了總部,我當時級別也升了,和他級別差不多,只不過管的內容不同。
一次他們部門有項活動,需要我們部門支持,那領導可能顧忌之前和我的矛盾,于是讓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溝通。
我知道后,主動發郵件給他,說這活動我們一定會大力支持。
活動很成功,那領導很滿意,結束當天,會場外下起了大雨,我幫他安排了車,并撐傘把他送到車前,他看著我淋濕的半邊身子,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們部門起草了一份郵件,抄送給大領導,狠狠地表揚了我們部門。
后來,我出來做培訓,知道我的第一個客戶是怎么來的嗎?
是的,就是這位領導介紹的......
我說這個,是想表明,這世界有完全壞的人嗎?
絕對有,但是一定不多,多數人不好也不壞,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多數時候,我們都是在對既得利益做出反應。
就像那領導剛剛上任,下屬就要跳走,他才要極力阻撓,與其說是針對我個人,不如說他是在維護自己的權威。
如果我理解成一種惡意,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時,也給自己堵死了一條路。
不輕易把別人歸為惡意,真不是高風亮節,最起碼我還沒到那個境界。
我只是覺得,除非報復對方,能給自己帶來收益,否則,只會無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給自己樹立了仇家,其他一無所得。
你要相信一點,這世界上所有理智的人,出發點一定是利益,你看那些商業大佬,在網絡上撕逼,你真以為他們是在為情懷而爭論嗎?
你再看看國家之間的博弈,一會兒好的抱到一起,一會兒恨不得撕碎對方,什么仇什么怨?最根本的還是利益問題。
你也大可清醒一點,和別人沖突之前,先考慮一下,你的收益和損失各是什么,成為一個理性的人,別做情緒的傀儡。
3
“勞力辯證”定律
先說兩件事。
第一件,我還在500強時,領導更換頻繁,迎來送往,我觀察到一個現象。
那些對待員工嚴苛,作風強硬的領導,當取得好成績,離開原機構時,大家反而會有一種感激和愛戴,之前的苛責會被一筆勾銷。
第二件,后來我做咨詢,去一家企業調研,發現一個怪現象。
那企業業績非常好,按照常規發展,全體員工放假2個月,都能完成全年任務。
可總經理對員工仍然不肯罷手,各種折騰:
一會兒全員技能考試,一會兒交叉大拜訪,一會兒產品深度開發......
但是,這些動作并不能直接帶來多少業績,而且還給員工帶來很大負擔。
我問那總經理,既然業績這么好,為什么不給員工稍微放松一下。
他說,一是保持節奏,節奏一松散,再想緊就不容易了;
二是,員工付出越多,越會珍惜成績單的來之不易。
這兩件事都可以歸為一個現象,叫做“勞力辯證”定律。
“勞力辯證”現象,是德國作家羅爾夫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講了一個故事。
約翰是美國空軍士兵,他好不容易通過了跳傘測試。 在這之后,有一個隆重的儀式,每個通過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傘形的別針。 輪到約翰時,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種挑釁姿態站在他面前,將別針放到他胸前后,猛擊一拳,結果別針扎進了約翰的身體。 從此以后,那枚別針和小小的傷疤,一起被約翰當成了榮譽的象征。 別針被裱進框,掛上墻。而傷疤,約翰一有機會就向人展示。
羅爾夫說:
這是認知失調的表現,人都有把磨難后的成果“神圣化”的傾向。這些都是無意識的反應。
“勞力辯證”可以解釋很多現象,比如:
黑社會幫派,入會時都會做一些殘酷的事,因為,這樣一來,通過后會更自豪,對這個組織更有認同感。 一個女孩遲遲不愿離開人渣男友,也是因為她執著以前付出,以為可以換來浪子回頭。 很多人即使公司很差,也不愿意離職,就是因為他們覺得以前這些苦,會變成一個個籌碼,遲早會換來亮麗的成果。
其實,這都是把苦難神圣化的結果。
知道這個定律后,一方面你要提防,當你對一件事物或一個人投入過多情感時,想想會不會是這個定律起了作用。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這個定律。
比如,和人打交道時,讓對方幫你一個小忙,往往是讓兩人關系更深入的方法。
我以前的文章寫過,這個定律在營銷界應用很廣,“宜家”就是這么玩的,家具買回去,你需要動手組裝,但又不是太難,看著你組裝的家具,你會有種莫名的成就感。
而“通用磨坊”的蛋糕粉,會讓你打進去一個雞蛋,這個步驟本來大可不必,但這么一來,你參與了勞動,會覺得這個蛋糕更有價值。
這個世界有時挺反常識的,就像經常幫你的人,都是以前幫過你的,那些沒幫過你的人,多半以后也不會幫你,就是因為前者曾經為你有過付出,而后者沒有,這也是“勞力辯證”決定的。
4
終結錯覺定律
“終結錯覺定律”是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爾伯特提出的一個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們自認為可以改變很多事情,但其實可以改變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爾伯特還做了一系列的實驗,來證明我們與20年前的自己,并沒太大本質上的變化,但是我們總有一種錯覺,以為自己變了很多。
很多人還想主動改變自己的氣質,比如,原本內向的人,想把自己變得外向。
事實上,這種努力往往是徒勞的,就氣質而言,我們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卻很難徹底的改變。
人類學家海倫·費雪,曾提出“氣質維度”的理論,是說我們的氣質主要由四種激素決定:
多巴胺、血清素、睪丸素、催產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歡冒險,有創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強,但社交能力差些; 睪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較有侵略性,空間感及數字感強,但不太在乎別人的感受; 催產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強,表達能力好,善于社交,但是害怕沖突。
這些激素,各有優劣,但卻很難改變,因為都是刻畫在我們基因里的。
我覺得這對很多人是個好消息,你不用刻意去迎合了,不要想著非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會覺得是一種莫大的消耗,一個人待著,才是在充電。
那就盡量別選擇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選擇那種專研類的,既能做的好,也會很開心。
如果你催產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種充電,一個人待著時,就會覺得能量消耗的快。
那你最好選擇銷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環境的影響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氣質,但成效往往不大,你非要逆著來,別人難受,你自己也難受。
這個世界參差多態,需要各式各樣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質,就是最好的選擇。
關于“終結錯覺”,我們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總想改變他人,我們連改變自己都這么難,改變他人又談何容易?
我是一個很要強的人,但我的孩子很小時,就展現出佛系的一面,非常不愛競爭。
我曾想過無數個招數,上過心理強化班,參加過一些對抗訓練等等。
可無論怎么折騰,他還是個佛系小孩。
有一次參加圍棋比賽,遇到一個實力明顯比他弱的,他卻輸了,事后告訴我,自己是故意的,我問他為啥,他說:
“那小孩快哭了,說已經連輸了3場,這次再輸,他爸一定會打死他......”
所以,我也終于明白,這娃的氣質就是這樣,何必為難他呢,讓他按照自己的本性發展吧,誰能定義未來會怎樣呢?
你看,我們連自己孩子都改變不了,更別說改變其他人了。
如果你做過管理,應該知道,改變一個員工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很多單位都希望通過培訓、輔導、管理等手段,去改變一個員工的態度和特性,其實也都是徒勞。
最好的辦法就是美國西南航空說的那樣:
“雇傭看態度,技能靠培訓”。
價值觀、性格特點之類的東西,靠外界是很難改變的,管理者最好的選擇,就是找到合適的人。
管理大師德魯克也說過類似的話,大概意思就是:
管理者的主要任務,不是去教育員工,還是去尋找合適的員工,再把他們安排到合適的崗位上。
所以,放下那顆要改變世界的心吧,“尋找”比“改變”務實很多。
網絡流行話說,改變自己的是神,改變別人的是神經病。
很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你也不想成為神經病,對吧?
5
無限游戲定律
王興很推薦一本書,名字叫做《有限與無限的游戲》。
所謂有限游戲,就是以干掉對方為目的,對方死了,你就贏了。
而無限游戲,是以自己的生存為目的,不是和誰比,就是想辦法一直讓游戲可以玩下去。
說白話一點,就是“活著比啥都重要。”
這大概是一個樸實的掉渣,卻又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哲理。
我曾參加一個媒體人的沙龍,向很多年輕的自媒體朋友講自己的心得。
我提了一個問題: “做公眾號最重要的是什么?”
有人說,寫出爆款文最重要,有人說,做人設最重要,有人說,科學化的運營最重要......
我說: “這些都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封號。”
所有人聽完都哈哈大笑。
我確實一直遵循這個底線,凡是有一點點敏感的東西,都會再三考慮和處理,因為你做的再好,寫了不該寫的東西,被封了,這場游戲對你來講就結束了,還想要什么自行車?
作家們都有一種按捺不住的吐槽欲,在漫長的時間里,總會有不少人忍不住,結果消失了,而你忍住了,時間幫你處理掉了競爭對手,你始終還在局里愉快的玩耍,這不就是最重要的事情嗎?
所以,不要爭一時長短,而要關注,哪些事情可以讓你一直玩下去,對于所有人來講,“活著”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義的事情。
我們都挺愛拿“復利”說事,還總拿巴菲特當例子。
其實巴菲特30歲時只有100萬美元,中國如今很多人都擁有這樣的財富。
眾所周知,他投資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按復利計算,他50歲時會擁有多少財富呢?
大概不會有你想的多,是2億美元左右,雖然比起普通人已經老牛逼了,可是這樣的數字也就是一個普通的富豪而已,不足以讓這么多人敬佩。
事實上,巴菲特如今 845 億的資產中,有 842 億,是他 50 歲以后掙到的。
而其中的 815 億,是巴菲特在 65 歲以后掙到的......
你如果真懂復利,應該知道,越往后,雪球效應才越大,所以巴菲特真正牛逼的地方,不是別的,就是“活”的長。
從10 歲炒股,干到90 歲,資金要活著,人也要活著,才能成為一個傳奇。
另一位投資高手,寫了《股票大作手回憶錄》的利弗莫爾,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資產就高到了2億多美元,那時美國一年財政收入才42億。
但后來利弗莫爾自殺了,財富的神話沒能繼續下去。
因此,你要抱著無限游戲的原則,來經營事業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免那些巨大的損失,你才會真正享受復利帶來的好處。
Photo by Amy Cheung on Unsplash
— THE END —
* 作者簡介:良叔,商業紀實文學作家、公眾號【良大師】(ID:liang_da_shi)創始人。賣過賀年卡、擺過帶魚攤、倒騰過服裝店、開過飯店、當過職業打假人,在500強總部做過高管,現在是企業咨詢公司創始人。轉載請聯系原作者授權。
本號致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內容僅供學習、交流之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
【必學線上課程】
【全面專業系統的管理服務體系】
陪伴企業成長——幫助企業持續管理能力改進
輔導/微咨詢/實踐工作坊/定制服務
為組織賦能——幫助企業管理績效提升
線上/線下課程/專題內容
詳情請咨詢:
電話:010-65101109
微信:13811377374
提升管理功底,獲得更多管理思想與實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