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最近一次“摔倒”時,你的第一句話是什么?
很多時候,當孩子因摔跤、失敗、壓力等因素而哭泣,家長的第一反應常是“地板不平整”“這次題目太偏”“別人不了解你”等歸咎外界的方式替孩子屏蔽痛苦。這樣孩子潛意識里會認為:摔倒是可怕的,遇到困難是別人的錯,解決問題是大人的事。久而久之,他們面對挫折時第一反應就變成了逃避、抱怨,而不是思考如何應對。
心理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未被允許體驗適度疼痛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情緒崩潰概率會高出3倍。那些被迅速撫平的傷痛,終將以焦慮、退縮或暴力的形式卷土重來。
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呢?
射陽縣融媒體中心開辦的
以關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
為主題的廣播節目
《向陽成長》
每周四17:00-18:00在
FM105.7射陽新聞綜合廣播播出
同時通過
“射陽發布”“射陽廣播”
微信公眾號平臺
同步向廣大網友發布
一起進入本期《向陽成長》
聽聽鄧兵老師和林眾老師
他們怎么說……
本期節目主題
孩子健康的挫折觀從“摔跤”開始
01嘉賓介紹
▲鄧兵:射陽新思路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林眾: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師、鹽城市未成年人保護入庫專家
02聽眾咨詢分享
聽眾熱線1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聽眾:我兒子五年級,最近變得特別輸不起。上周象棋晉級賽輸了,把棋盤都掀了,現在拒絕參加任何比賽,連學校運動會接力賽都裝病逃避。
◆鄧兵:聽到你描述小孩掀棋盤時的場景,我能感受到你當時的心疼和慌亂。這個舉動像不像突然爆裂的氣球?其實孩子內心積壓著比我們想象中更復雜的情緒——被否定、焦慮失去價值感,以及深深的自責。你是否注意到,孩子在逃避比賽期間,在某些領域表現得特別謹慎?比如作業反復涂改,或者玩什么都自信心不足?
聽眾:確實這樣,變得做什么都怕做不好。
◆鄧兵:這說明孩子進入了“全贏模式”心理保護狀態。我們可以將其分解為三個心理機制:認知窄化,只關注結果;情緒過敏,過度解讀失敗;行為退行,采用幼稚的應對方式。接下來我們需要逐層解開這三個心結。
首先,要打破“非贏即輸”的思維定式。你和孩子約定時間,玩一個“冠軍的抽屜”游戲。準備三個盒子:收獲盒(裝入比賽獲得的新技能)、勇氣盒(存放敢于嘗試的瞬間)、驚喜盒(收藏意外發現的樂趣)。把上周象棋賽寫成三張紙條:掌握了新型定式、主動挑戰高段位選手、發現裁判老師的記分牌會發光。
聽眾:如果孩子覺得這些都毫無意義呢?
◆林眾:這正是關鍵,需要家長幫助孩子建立生理和心理聯動機制。當孩子說這些不算收獲時,請打開手機攝像頭:媽媽需要記錄下這個重要時刻——我的小勇士正在學習用放大鏡看待成長。我接觸的案例中,有個孩子堅持半年后,把三個盒子改造成了“成就博物館”,連沒系好的鞋帶都成了“堅持自理獎”的展品。我們輔導的足球少年,發明了“紅牌暫停術”——感覺要失控時就摸口袋里的紅色卡片。現在他教練說這孩子反而成了球隊的情緒穩定劑。
◆鄧兵:還可以幫孩子構建抗挫支持系統。比如嘗試定期舉辦“搞砸家庭會”,全家分享本月的失敗經歷。爸爸可以吐槽把菜燒焦的糗事,媽媽展示被客戶否定的方案,最后投票選出“最有價值翻車獎”。獲獎者能得到特權,指定全家的冒險體驗活動,比如休息日出去游玩挑戰高難度運動項目。
◆林眾:這個過程就像培育多肉植物,不能因為怕曬傷就永遠藏在室內,而是逐步增加光照強度。當你和孩子互動過以后再回頭看,會發現那個掀棋盤的孩子,已經能在跌倒時觀察地面紋理,笑著說出:媽媽快看!我發現膝蓋印在操場上的形狀像個小火箭!
聽眾熱線2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聽眾:我家孩子上初中一年級,最近數學成績一直不太好,上次考試又沒考好,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回來就說不想上學了,怎么勸都不聽。我和他爸爸都特別著急,不知道該怎么辦。
◆林眾:我特別理解你和孩子的心境。孩子進入初中后學業壓力增大,又被老師批評,產生厭學情緒,你著急又心疼,這種感受很真實。我們一起慢慢梳理,青春期孩子的情緒波動其實藏著成長的契機,首先給孩子情緒“降溫”。孩子被批評后把自己關在房間不肯說話吧?
聽眾:是的,直接拒絕交流。
◆林眾: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像“情緒火山”,大腦控制理性的部分還沒長好,被否定時容易爆發。咱們可以這樣做:晚上睡前,你拍拍他肩膀說:“媽媽看到你今天書包都沒打開,是不是心里還堵著?”或者幫孩子請假半天,帶孩子去騎自行車,路上隨口聊聊:“你們班那個總考倒數的小王,后來怎么追上來的?”周末全家做飯,讓孩子負責把控火候,夸他時間掌握得真好。
◆鄧兵: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很好的情緒價值,當然還要幫他解開數學“死結”。孩子是不是總說“我就是學不會”?
聽眾:是的,這話沒少說。
◆鄧兵:這種無力感像滾雪球,我們要幫他把大雪球敲碎,和孩子一起把錯題本大變身,做一本《逆襲寶典》,每頁左邊貼錯題,右邊畫吐槽區,比如畫個炸彈代表煩躁,然后讓爸爸“偷偷”請教孩子簡單題:“這道題我們單位新來的年輕人都不會,你幫爸看看?”還可以游戲化學習,把單元測驗變成“段位賽”,青銅級只做前5題,晉級就全家吃炸雞慶功,你不妨試試這些方法,然后看孩子的變化。
聽眾:好的,我盡量按老師說的去做,可如果孩子還是不肯上學怎么辦呢?
◆林眾:如果這兩周孩子還說“不想上學”,你就接話,比如說:“那咱們休整兩天,周末我們出去游玩。”還有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情緒要相對穩定,因為父母的穩定情緒是孩子最好的安全島,只有穩定的家長才能給孩子提供安全基地。孩子的自我修復能力往往超乎我們想象,給予適度空間和科學引導,定能渡過這個成長關鍵期。
聽眾熱線3
(向上滑動查看內容)
聽眾:我家孩子初三,是學校籃球隊主力。前幾天比賽輸了,他特別自責,說自己拖累了隊友,甚至說不想打球了。我安慰他“輸贏很正常”,可他根本聽不進去,現在整天悶悶不樂,我該怎么辦?
◆林眾:我能理解你的擔憂。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對比賽的投入感和團隊歸屬感很強,失利帶來的挫敗感往往比我們想象的更深刻。你說他“自責”“不想打球”,能具體描述一下他最近的狀態嗎?比如飲食、睡眠、和隊友的互動有沒有變化?
聽眾:他吃飯沒胃口,晚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以前放學都主動去練球,現在直接回家關在房間里。隊友群里發消息他也不回,教練打電話關心他,他就說以后不打了。
◆林眾:這些表現說明他正處在“挫折-退縮”的心理狀態中,可能伴隨自我價值感暫時降低。你之前的安慰方向是對的,但單純說“輸贏很正常”可能會讓他覺得情緒沒被真正接納。我們可以分幾步來幫助他:
第一步,情緒共鳴。避免說:“別難過,下次努力就行。” 嘗試說:“媽媽看到你連最喜歡的籃球都不想碰了,這次失利一定讓你特別難受。”
聽眾:這么說會不會讓他更沉浸在負面情緒里?
◆林眾:恰恰相反,當情緒被準確命名時,大腦的焦慮反應會降低。你可以接著問:“你覺得最遺憾的是什么?”引導他具體化問題,而不是籠統地否定自己。
第二步,認知重構。當他說“都怪我最后一個球沒進”,你可以問他:“你們隊總共得了多少分?你參與了其中多少分?”幫助他看到自己的作用。或者反問他:“如果你隊友因為一次失誤放棄,你會怎么勸他?”激發他的同理心。
聽眾:可他總說關鍵球在他手里搞砸了 。
◆林眾:這時可以用他崇拜的球星運動員成長經歷為例,觀看他崇拜的球星的早期比賽視頻,一起看明星球員的失誤集錦,問他:“你覺得他會因為投丟關鍵球就放棄投籃嗎?”
聽眾:萬一還說不通怎么辦呢?
◆鄧兵:這位家長,你要給孩子一段“情緒緩沖期”,比如:“媽媽尊重你現在不想打球的心情,咱們先把籃球鞋擦干凈收好,兩周后再看看你還有沒有興趣?”同時暗中聯系教練,安排隊友以“三缺一”等輕松理由邀他參與非正式活動。多數情況下,青少年在感受到“被理解”和“有支持”后,會逐漸恢復韌性。
聽眾:明白了!我先陪他聊聊那次比賽的具體細節,而不是急著鼓勵他“振作起來”。
◆鄧兵:你已經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愿意去理解孩子眼中的世界。籃球或許只是載體,而你正在幫他構建受用一生的抗挫力。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在無菌室里完成的,那些沾著泥土的膝蓋,終將成為他們丈量世界的勇氣地圖;那些失敗受傷后的心靈角落,終將化作觸摸星辰的探索羅盤;那些肩扛重負的吃力身影,終將拓印出征服荒野的自由年輪。
挫折教育不是讓孩子多吃苦,而是教會他如何在跌倒后爬起來。父母的終極任務不是永遠正確,而是示范如何與不完美共處。當我們學會放下“完美養育”的執念,就會發現:真正的挫折教育,始于放手讓孩子體驗疼痛,成于教會他們把傷口變成鎧甲。
03互動參與方式
PART.01
節目期間,你可以撥打節目熱線0515-82380001、0515-82380002,和我們分享你的心事或迷茫;
PART.02
你還可以關注“射陽發布”“射陽廣播”微信公眾號,給我們留言或者進入公眾號,點擊“在線收聽”;
PART.03
節目之外,你也可以通過撥打公益咨詢電話:18962061973、13126630512,與專業的心理老師進行具體咨詢與交流。
FM105.7射陽新聞綜合廣播
每周四17:00-18:00
《向陽成長》
期待你的收聽和參與!
來 源:射陽廣播
編 校:徐碧蓮
責 編:張宏偉 黃 燕
審 核:劉友華 樊 穎
聲 明:凡“射陽發布”原創稿件,轉載或引用請注明來源及原作者!部分稿件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射陽縣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
0515-89290569 0515-82486228
點個「在看 贊」再走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