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好奇心,那就是別人是怎么評價我們的。這又被稱為“社會反饋機制”。
《中國的十個名字》這本書,由后浪出品,海峽書局出版,鄭子寧所著。
這本書的切入點很有意思,作為留學歸來的學子,帶著從國外了解到歷史上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是什么樣子的。
書中結合了語言學和歷史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為依據,為觀察“中國”這個名字的延伸展開。
從這本書的文化歷史研究可以看出,“中國”這個名字從很久以前就有了,而外國人對于我國的叫法有很多,并非只有我們如今所知的“China”。
如今的考古資料可知,中國這個名字最早被記錄在西周的何尊青銅尊上,之后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量出現“中國”的字樣。
那時“中國”被指政治文化上較為統一的各諸侯國所在的區域。
中國被認為是“國家為天下之中”,當然,這么理解的不只是我們,還有古代的印度,也長期視自身為天下之中。
天竺認為自己有“方中無影”的存在,也就是說,太陽在正午時沒有影子,所以是“中國”。這對于當時大多處于北回歸線以上的華夏文明來說“方中無影”可是稀奇事。
不過文化自信的我們,隨著漢字文化圈的拓展,日本、朝鮮和越南等,都更愿意接受,我國才是“中國”。
在國外眾多對中國的歷史記錄中,我國的東方美學流傳的最多,中國人的美在波斯作品中可是赫赫有名,與羅馬人的美貌齊名,甚至更高一籌。
他們認為,中國人有著纖細的眉毛,白皙的皮膚,住在美輪美奐的中國房子中。
在眾多游記中,馬克·波羅的《游記》廣受歡迎,甚至數百年后,《游記》還是所有來華的西方人不可或缺的指南。
當然《游記》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是一個機緣巧合。
馬可·波羅本人,作為威尼斯商人,他的家族看到戰爭危機提前去往東方避難經商,馬可·波羅隨后也來到了中國,這一來一回路上就是8年。他們在中國待了將近18年的時間,后來1291年忽必烈派馬克波羅出使伊兒汗國并允許他返回歐洲,馬可·波羅才回到自己的國家。
那時威尼斯正處與熱那亞的戰爭中,馬可·波羅參與到政治中,在戰斗中被熱那亞人俘虜。
恰巧比薩的作家魯斯蒂謙,他因戰亂與馬可波羅成了獄友。
兩人為了解悶,馬可·波羅向他講述了自己的歷險記,用魯斯蒂謙全都記了下來。出獄后,他便將馬可·波羅的游記整理出書,深受大家喜愛。
對于中國的外國記憶還有很多,比如書中所提到的“景教碑”、“桃花石”、“翻譯官”等,這本書值得我們去探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