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冷戰的大幕轟然拉開,美國和蘇聯各自領著“小弟”展開意識形態的激烈對抗。德國一分為二,越南南北割裂,朝鮮半島更是成了兩大陣營交鋒的最前沿。
當時朝鮮和李承晚治下的南韓,都揣著統一半島的心思,可在美蘇眼里,分裂的朝鮮才最符合他們的利益——既能維持東北亞的力量平衡,又能讓兩個“小弟”緊緊跟著自己。
韓國首屆至第3屆總統
美國覺得李承晚性子急,生怕他沖動挑起戰爭,所以一直卡著南韓的進攻型武器,坦克、裝甲車都沒給幾輛;蘇聯也是同樣的想法,撤軍時把飛機坦克全拉走,只給朝鮮留下些輕武器。那時候的東北亞局勢基本定型,美國甚至打算放棄臺灣,任由老蔣自生自滅。
1949年12月,美國國務院一封密電發到臺灣,明明白白告訴駐臺觀察員,不會再管臺灣和老蔣政權。消息一泄露,英國人立刻找上香港中介,想推銷二手軍艦、魚雷戰斗機,還盤算著和新中國交好。老蔣這下心灰意冷,都開始計劃去菲律賓度過余生了。
新中國這邊,原本和蘇聯的談判陷入僵局,結果美國的操作反倒幫了忙。斯大林懷疑中國和美國又有了往來,趕緊主動找到毛主席,提出重新簽訂中蘇同盟協定,把旅順、大連和中長路都歸還中國。
俄國人為了不凍港,在東北亞和日本打了兩場日俄戰爭,如今丟了在中國的不凍港,斯大林就盯上了朝鮮半島的釜山港,一個電報把朝鮮叫到蘇聯,商量統一朝鮮的事兒,朝鮮戰爭就此被提上日程。
1950年6月25日,朝鮮突然發動戰爭。那時新中國剛成立不到一年,經歷了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北伐、中原大戰、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近百年戰火不斷,國家還在廢墟上重建。解放軍一邊在東南防著老蔣反攻,一邊在西南剿匪,西藏都還沒解放。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洛東江戰役
這場戰爭來得太突然,李承晚根本沒反應過來。當時韓國在三八線上的軍隊不到1萬人,軍事補給只能撐6天,朝鮮這邊7個裝甲師、一個坦克旅,還有200架戰斗機、千門火炮一出手,韓國軍隊瞬間被打得潰不成軍。
李承晚急忙向美國求救,美國也慌了神。杜魯門直接拋棄之前不輕易動武的承諾,在聯合國一通運作,拉著“小弟”們組團參戰。安理會通過參戰決議第二天,美國太平洋部隊就開赴朝鮮,還把第七艦隊派進臺灣海峽,老蔣因此不用去菲律賓了。
戰爭剛開始,朝鮮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聯軍被打得節節敗退,差點被逼到海里。斯大林覺得朝鮮勝利在望,還專門發文祝賀。到8月中旬,朝鮮解放了南韓大片土地,把聯軍壓縮到一塊只有1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帶,雙方進入陣地戰,朝鮮占盡優勢。美國人都開始琢磨要不要學敦刻爾克大撤退了。
關鍵時刻,麥克阿瑟在仁川登陸,這一招直接切斷朝鮮軍隊補給線,朝鮮人民軍主力被分割包圍。沒了補給,被打散的朝鮮士兵只能慌亂北撤。主力被打殘后,聯軍越過三八線只是時間問題。面對美軍強大火力,朝鮮根本守不住,只能向中蘇求援。
仁川登陸
斯大林對這場戰爭態度十分曖昧。朝鮮敢發動戰爭,背后多少有蘇聯鼓動,但真等美國親自下場,斯大林就開始犯難了。他不想卷入戰爭,擔心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但又不想失去朝鮮,畢竟統一后的資本主義朝鮮對蘇聯更不利。戰爭一開始,為了不讓美國抓到把柄,斯大林主動撤回在朝鮮的顧問團。
美軍仁川登陸后,朝鮮局勢逆轉,蘇聯這下尷尬了:不出手會被“小弟”們看笑話,為了朝鮮和美國正面剛又不劃算。思來想去,斯大林覺得讓中國出兵才是“好辦法”,收到朝鮮求救信,馬上讓蘇聯駐華大使轉達,建議中國援助朝鮮,自己則躲在后面觀望。
前些年有些公知說中國不該打朝鮮戰爭,說這話的人完全沒搞懂歷史。1000年前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結果亡國,被人詬病;可李世民、李治接著打,最后還是把高句麗拿下。
宋朝沒有燕云十六州,北方游牧民族動不動就南下欺負,皇帝被俘、皇室蒙羞;明末后金占了朝鮮,最后奪了中原;200年后清朝在甲午戰爭丟了朝鮮,日本借道朝鮮入侵東北,發動侵華戰爭。毛主席一眼就看出朝鮮對新中國的重要性。
中國的重工業都在東北,要是美國占領朝鮮,東北就直接暴露在敵人炮火下。美國人時不時在邊境搞點小動作,新中國還怎么安心搞生產?所以,絕不能讓美國得逞。
毛主席一貫主張主動出擊,提前就做好了戰爭準備,這和斯大林的態度截然不同。美國出兵朝鮮后,毛主席在中央會議上要求軍隊嚴陣以待,還把第13兵團25萬大軍部署在中朝邊境。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剛滿一歲,收到朝鮮求救信,當晚毛主席就召集黨內大佬開會,一直開到天亮,大家分成“出兵”和“不出兵”兩派。最后,毛主席力排眾議,決定出兵。
出兵前,中國給美國劃了三八線的紅線,周總理通過印度傳話,可美國人根本沒當回事,覺得剛從廢墟里站起來的中國,不敢挑戰世界頭號軍事強國。
1950年9月30日,南韓部隊越過三八線;10月7日,美國推動聯合國通過統一朝鮮決議;10月8日,大批美軍越過三八線。美國第七艦隊還在臺灣海峽駐扎飛機,干涉中國統一。新仇舊恨加在一起,就算蘇聯不提供空中支援,中國也決心出兵。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秘密跨過鴨綠江。這場戰爭極其殘酷,許多志愿軍戰士第一次出國作戰,永遠留在了那片土地。但正是這場戰爭,讓美國人見識到中國軍人的鋼鐵意志。經此一戰,中國確立大國地位,洗刷百年恥辱,還拿到蘇聯156個援助項目,構建起完整工業體系。
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前線
后來珍寶島事件,蘇聯只敢放狠話;越戰時期,美國始終不敢越過中國劃定的北緯17度線。到70年代,中美關系破冰,尼克松訪華,根源也在這場戰爭讓美國重新認識了中國。
直到今天,那場戰爭的余威仍在,美國在和中國打交道時,始終不敢徹底撕破臉,而我們也一直享受著這場戰爭帶來的“紅利”。
本文來源@不嚴肅問題研究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