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4月19日電(記者強勇、戴錦镕、徐凱鑫)四月的春風拂過松花江,冰層碎裂的脆響喚醒了沉睡的北國。在黑龍江省佳木斯市的松花江畔,冰塊相互撞擊,順流而下。冰排遠去,漁歌響起,赫哲族人期盼已久的開江時節到來,奏響了一曲傳承千年的漁獵文明序章。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交匯構成的三江平原和完達山余脈,曾世代以漁獵為生。江水奔涌,魚群溯流而上,沉寂一冬的漁船將再度揚帆起航。對赫哲族人而言,開江是自然的節律、是一年生計的開始。
“開江魚不僅鮮香味美,而且脆嫩爽口!”熟悉做魚技巧的廚師羅景波介紹,赫哲族“無魚不成席”,從“三花五羅”到“七十二雜魚”,每種魚的做法都有獨特講究。
“魚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在赫哲族人眼里,魚不僅是食物,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載體。他們以魚皮為紙,以魚骨為針,將千年漁獵文明的智慧凝結在一件件魚皮制品之中,逐漸成為知名的“魚皮部落”。
年逾七旬的赫哲族老人尤文鳳,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傳承人。從小,母親就為家人制作魚皮衣,教她用一張張有韌性的魚皮剪裁縫制出妙趣橫生的魚皮畫。
“早期魚皮畫的制作以裁剪、鏤空、拼接、粘貼為主,偏平面化;畫作主題也大多是赫哲族的生活日常,比如捕魚、曬網、晾魚干……”尤文鳳說,魚皮承載著赫哲族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文化,將他們的審美觀念、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代代相傳。
同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基地內的魚皮畫。新華社記者 戴錦镕 攝
栩栩如生的東北虎、立體生動的孔雀、可愛靈動的小老鼠……在同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技藝傳承基地,各類魚皮掛件、魚皮畫讓人目不暇接。傳承基地中熱鬧非凡,十幾位學員正在基地負責人楊雙艷的指導下,學習制作魚皮制品。
“學員們幾乎每天都來學習,這里的制品都是我們一起制作的。”楊雙艷介紹,2017年成立傳承基地以來,共免費培訓過兩千多名學員,做好的魚皮制品售賣后也會給大家分成,年銷售額約100萬元。傳承魚皮技藝的同時帶動就業,楊雙艷曾經的學員王洪珊學成后自己創辦了工作室,售賣魚皮掛件等制品,每年收入五萬元左右。
楊雙艷正在指導學生制作魚皮制品。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據了解,目前同江市有一定規模的魚皮工藝品經營企業有10余家,非遺工坊近20處,年產值超過1000萬元。
每個周五,同江市第五小學的特色非遺課堂上都會傳來曲調悠揚的“伊瑪堪”。伊瑪堪是赫哲族獨特的曲藝說書形式。教師吳靜和同學們一同表演,以說唱結合的方式將赫哲族的故事娓娓道來。吳靜的父親吳寶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伊瑪堪傳承人,現在,父女倆一起讓伊瑪堪被更多人了解。
吳靜正在給同學們上課。新華社記者 戴錦镕 攝
除了伊瑪堪,學校還開設了赫哲語、魚皮畫、陶藝、剪紙等特色課程?!皩W校有近40名赫哲族學生,開設非遺課堂可以讓大家沉浸式體驗赫哲文化,不僅孩子喜歡,家長也很認可?!毙iL楊建成說。
在同江市第五小學,學生們正在制作陶藝作品。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同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李鼎仁介紹,當地重視非遺文化傳承,已組織創建了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人才智庫。“要讓非遺‘活起來’?!崩疃θ收f,同江在街津口鄉和八岔鄉等地建立多個非遺研學基地和傳習所,截至目前,累計有1500余人參與學習,推動了非遺的有效傳承。
松花江奔騰不息,赫哲族漁歌在江畔回蕩。從舌尖上的魚肉美食到指尖上的魚皮畫,從悠揚的伊瑪堪說唱到熱鬧的非遺課堂,赫哲族正在新時代唱響文化傳承的歡歌,如江水般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