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1日,全俄國家電視廣播公司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贈送了一批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清晰記載了1937年日軍在天津的暴行!
一座城市的傷痕
1937年7月29日,一個本該平靜的夏日,卻成為天津市民終生難忘的噩夢。當日軍戰機在天空中盤旋時,天津市民還未意識到即將到來的災難。隨著第一枚炸彈的墜落,死神的鐮刀開始在這座古老城市揮舞。
日軍對天津的轟炸并非無差別攻擊,而是有著明確的戰略目標。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副研究員韓亮的研究表明:"日軍轟炸的目標主要有市政府、警察局、保安隊駐地,還有電話局、郵政局、南開大學等。"
這一精心設計的轟炸方案,目的只有一個——切斷天津與外界的一切聯系,使這座城市成為孤島,任由日軍宰割
平民的哀嚎與廢墟下的天津
轟炸過后的天津,被日軍自己形容為"無完膚之廢跡"。然而,讓人憤怒的是,日軍非但不為這場屠殺感到羞恥,反而以此為榮,將天津滿目瘡痍的慘狀作為炫耀其所謂"精銳機敏"戰力的證據。
當年《益世報》的一段記載,至今讀來仍令人心痛:"視察各處被炸情形,縱橫人民及保警之尸體,為狀甚慘。其中有半死未治之人民,半皆一片呻吟,無人救護。"這短短數十字,勾勒出了一幅血腥恐怖的畫面:尸橫遍野、傷者呻吟、無人施救
想象一下,當時天津的普通市民,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剛剛送孩子上學,或正在街市采購日常所需,卻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炸彈奪去生命。那些幸存下來的傷者,躺在廢墟中呻吟,等待著永遠不會到來的救援。
不屈的反抗與頑強的生存
然而,即使在這樣極端的恐怖之下,中國人民的不屈意志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據當時幸存者回憶,在轟炸發生后,許多普通市民不顧個人安危,冒著隨時可能再次襲來的轟炸,徒手刨開廢墟尋找幸存者。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連續工作十幾個小時,成功救出了被埋在瓦礫下的三個孩子。
當日軍占領天津后,他們以為可以徹底摧毀這座城市的抵抗意志。但他們錯了。天津市民在暗中組織起來,以各種方式進行抵抗。
有的家庭冒險藏匿抗日志士,有的市民秘密傳遞情報,還有的青年離開家鄉奔赴抗日前線。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中國人民也從未放棄希望和尊嚴。
人性與獸性的鴻溝
日軍的轟炸天津行動,不僅是一次軍事行動,更是人性與獸性的極端對比。一方面是日軍戰機毫無人道顧慮地投下炸彈,將一個和平城市變成人間地獄;另一方面是天津市民在廢墟中互相救助、不離不棄的人性光輝。
尤為令人發指的是,日軍在事后制作的影片中,竟然以天津的滿目瘡痍為榮,將平民的死亡和城市的毀滅作為其軍威的象征。這種徹底的道德淪喪和人性扭曲,正是法西斯軍國主義的本質寫照。
八十多年過去了,當年轟炸中的嬰兒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但這段歷史給中華民族留下的傷痕卻從未愈合。如今,當我們翻開這段歷史,看到日軍暴行的鐵證,仍能感受到那穿透時空的痛楚。
銘記歷史,不是為了延續仇恨,而是為了珍視和平。從天津的廢墟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華民族所遭受的苦難,更是面對苦難時表現出的堅韌不屈和團結互助。這種民族精神,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罪行昭昭,不容忘卻!歷史銘心,砥礪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