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黎被開除,乍一看是陳放利用薛曉舟借刀殺人,事實上也是金總默認的結果。
第一集,胡曼黎見金總,說自己已經超額完成任務,并立軍令狀,一定會拿下總把保險當割韭菜的魏總。
胡曼黎準備離開,金總主動和她扯閑篇。
興致勃勃的胡曼黎,沒有聽出金總對她的不滿。
且看兩人的對話:
金:你也是咱們藍洋的老人了啊?那你來公司也得有20年了吧?
胡:到今天20年零兩個月又28天。
金:你看當初給你賣保險的那些人,今天只要還在業內的,你看人家哪個不是做總監自己發展下線的,唯獨你還在一線跑銷售。
看似陳述事實,實則表達不滿。
在保險行業,有兩種常見的發展路徑:一是繼續在一線跑銷售,二是轉管理崗,帶團隊。
金總是在質疑胡曼黎的“發展方向”太另類。
或許有人說,胡曼黎是金牌銷售,單打獨斗比大團隊創造的價值還要高,這個另類是可以接受的。
對金總這個級別的大領導來說,他不太能接受。
根本原因是,讓精英帶團隊,更符合公司的長期利益。
通常來說,團隊的可復制性強,帶出更多新人,能實現業績“指數級增長”。此外,團隊容易形成組織架構,管理成本低。
金總希望胡曼黎帶團隊,就是希望用一個胡曼黎發掘更多胡曼黎式的銷售精英。
而胡曼黎這種“強個人,弱組織”的發展方向,增長天花板明顯,復制性差,公司還要提防胡曼黎跳槽。
擔心胡曼黎跳槽,是金總的心病。
陳放能用一張胡曼黎與對家見面的照片,就能擼掉胡曼黎觸手可得的保險之星。不是金總智商低,而是他確實相信胡曼黎隨時有跳槽的可能。
那張照片,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胡曼黎有個聚寶盆一樣的小本本,有它在,她就不愁沒飯吃。
陳放做局,錘死胡曼黎幫客戶騙保的事實。金總可以懲罰胡曼黎,但卻開除她,可見他對胡曼黎的憤怒。
公司想要與員工達成的合作關系是,我給你平臺讓你乘風破浪,離開平臺你可能什么也不是。而胡曼黎與藍洋達成的合作關系是,離開公司,姐還是女王。
當胡曼黎對金總表忠心后,金總幾乎要打明牌來敲打她。
“人在高處想要飛,很正常,但腳永遠不能離地。”潛臺詞是,你是在藍洋起飛的,你不能背叛藍洋。
胡曼黎的回應如下:
公司里眼紅我的人挺多的。到您這兒打我小報告的人也不少,這我都知道。但我問心無愧啊,因為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咬著牙拼著命拼出來的,那對自己拼出來的東西,我怎么都會守住守好,誰都拿不走的。您要是覺得我有變化,那這是有可能的,但有一點我肯定不會變的。我胡曼黎對工作一直都是盡心盡責,全力以赴,這點永遠都不會變的。
胡曼黎的表達重點是,我拼出來的成果(如客戶資源),誰也搶不走。我愛工作像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樣,一百年不動搖。
這沒有消除金總的疑心,反而適得其反。
金總接收到的信息是,你是藍洋培養起來的精英,藍洋也不能拿走你的客戶資源嗎?你愛工作,那你愛藍洋嗎?
這就是打工人和大領導之間的區別。大領導看重公司利益,打工人看重個人利益。
可以肯定,即便沒有陳放使絆子,胡曼黎也可能會被金總找借口辭掉。
看金總半低頭說“那我就放心了”,類似于庫布里克凝視的視角,非常讓人不安。
他對胡曼黎是一點都不放心。
胡曼黎沒有聽出金總的潛臺詞,不是因為她傻,更可能是因為她秉性純良。
她與金總不是純粹的上下級關系,也有知遇之恩。胡曼黎見對家高管,當然是職場大忌,不過站在她的角度看,對家開的工資高,但金總對我有恩,我胡曼黎不是這種見利忘義之徒。
胡曼黎對王春露說,金總對自己這么好,拿到保險之星就跳槽,這種事她做不出來。
這應該是真心話。
當陳放拿出胡曼黎騙保的證據后,金總決定辭退胡曼黎,胡曼黎還會打情感牌,請求金總再救她一次。
只有性情中人,信賴這份感情的人,才會做出這樣的事。
然而,金總是個典型的工具理性主義者,他對胡曼黎的不信任由來已久。劇中提到,“胡曼黎以前做團隊,做十多年到經理的位置上不去了”。
從金總和胡曼黎的談話中推測,這未必是藍洋不給胡曼黎升職的機會,更可能是胡曼黎的主動選擇。
胡曼黎失業,繼而被行業封殺兩年,陳放是明面上的壞人,金總也難辭其咎。
當胡曼黎被保險行業封殺兩年后,她的第一反應是去藍洋找金總。
薛曉舟告訴她,“行業除名,誰也救不了你。”
或許在這一刻,胡曼黎意識到,金總不會幫她。但凡金總還是庇護她的金總,她當初就不會被藍洋開除。
從人物角度看,《蠻好的人生》算不得一部精彩的電視劇。
因為劇中角色相對扁平化,概念化。
如胡曼黎是個充滿市井氣但內心善良的銷售精英,薛曉舟是個講原則不懂變通的職場菜鳥,兩人都是善的代表。
其他人則有各種夸張的惡,比如一心一意來搞錢的邱麗蘇,塑料同事陳放,當眾給薛曉舟難堪的唐玲。
他們的碰撞是兩種理性的較量。
馬克斯·韋伯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理性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他將理性區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可以理解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價值理性則能概括成“為守信念不計后果”。
胡曼黎和薛曉舟更像是價值理性的堅守者,而金總、陳放、邱麗蘇等人則是工具理性的代表。事實上,工具理性未必極惡,價值理性未必善。而劇情傾向于謳歌有價值理性的人物角色,把堅持工具理性的人變成惡人。
這削弱了劇作的思想深度。
或許是因為人物形象的概念化和扁平化,我們能在劇中看到大量狗血俗套的橋段。
比如胡曼黎拉邱麗蘇下水,給丈夫出難題,“我和小三同時落水,你會救誰”。
老天奶,即便胡曼黎贏了又怎樣?
像胡曼黎這么精明的女人,怎么會在公共場合做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
我不是說胡曼黎不應該憤怒,我的意思是胡曼黎這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太狗血。她是要靠良好形象吃飯的金牌銷售,她丈夫更是體面人。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像是胡曼黎會做的事。
就前六集的觀感來看,我更確定,看汪俊的職場劇,一定要降低心理預期。
根本原因是職場劇不是汪俊的拿手好戲,他能不斷有戲拍,是因為他靠《家》、《小歡喜》、《小別離》、《玫瑰的故事》這種家庭倫理戲積攢出來的好口碑。
讓他拍《如懿傳》,就容易露怯——大如的戲霸精神也加重了這部劇的失利。
話說回來,《蠻好的人生》中的職場戲確實很兒戲。比如說,即便金總對胡曼黎心有不滿也不應該開除她,畢竟她這種級別的金牌銷售,給公司帶來的價值遠遠大于成本,把騙保的事兒壓下來,藍洋的話語權更高,反而更能讓胡曼黎對公司感恩戴德,金總竟然沒有這樣做。
再比如唐玲當眾霸凌薛曉舟,心高氣傲的落魄富二代,竟然能默默忍受,邏輯在哪里?
我只能理解為這些是戲劇性大于人物的拍法。
為主演看完前六集,為孫儷、胡杏兒她們在這種檔次的劇中消磨演繹時光深感惋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