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智能駕駛從宣傳話術到法律責任的界定,將倒逼車企在技術落地與安全底線間重構平衡。
4月1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
會議要求,汽車生產企業要充分開展組合駕駛輔助測試驗證,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隨后,一份疑似相關會議紀要在網絡流傳。紀要內容顯示,會議針對組合駕駛輔助相關功能和名稱等作出要求,例如禁用“自動駕駛”“代客泊車”等用語;不允許公測;限制頻繁OTA升級,驗證充分才可上車等。有業內人士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了該會議紀要的真實性。
公安部的一則提醒,更是展現出了對行業亂象的零容忍態度。
4月17日,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官方公眾號“交通言究社”發文,提醒駕駛人謹慎使用智能網聯汽車輔助駕駛功能,要求企業不得虛假或夸大宣傳輔助駕駛功能。文章強調,車企若虛假宣傳自動駕駛導致嚴重后果,責任人可面臨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在智駕安全因重大事故而受到全民關注的當下,主管部門整頓行業亂象,不僅是對消費者的安全負責,更是在推動整個行業平穩健康地發展。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2024年上半年,我國L2級及以上智能輔助駕駛新車滲透率達55.7%。據預測2025年年底這一數據有望達到65%。然而隨著搭載智駕功能車型的交付規模擴大,關于智駕系統的問題也更多地出現并引發各界關注。
隨著監管升級,車企的風向已經開始出現變化。
在近期的發布會上,可以看到,不少車企對智能駕駛的宣傳篇幅明顯縮減,并使用“智能駕駛”替代了“自動駕駛”等表述不規范的詞匯。
沃爾沃汽車亞太區總裁兼CEO袁小林日前公開表示,技術突破固然重要,但責任歸屬的模糊可能讓用戶陷入“信任陷阱”。若車企以營銷話術過度美化輔助駕駛功能,可能導致消費者誤判系統能力,進而引發安全隱患。
需要指出的是,車企宣傳方式的改變只是其中一方面。監管升級也有望加速行業洗牌,讓行業更快地駛入有序發展的快車道。
今年,“智駕平權”“全民智駕”已經成為行業熱詞,但各家車企能力不一,即便是同一家車企的不同車型,也因智駕系統的成本不同而水平迥異。
例如,某車企針對旗下全系品牌推出同一名字的智駕系統,對于消費者而言看似是同一系統,然而其高檔車型會比低價車型搭載更多激光雷達、更高的算力,擁有更大的安全冗余。
毋庸置疑,只有當企業回歸真實宣傳,消費者才能明辨優劣。部分車企過去用“自動駕駛”“高階智駕”等模糊概念包裝、靠激進宣傳來換取短期優勢的路已經行不通,而真正在智駕領域有實力的選手更能脫穎而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強化車企軟件OTA升級活動的系統管理”,車企對車端軟件進行OTA升級時,需要進行申報、備案,每一次升級都需要經過充分驗證,以降低車企OTA頻率,防止升級引發相關安全風險。
這一規定堵上了部分車企“用OTA解決一切問題”的路徑。
此前,OTA似乎成了一把“萬能鑰匙”,“先上車再驗證”成了不少車企搶先落地新技術、驗證新技術、節約成本的法寶。然而這實則將消費者當成了小白鼠,帶來了安全隱患。
在汽車智能化發展勢頭強勁的同時,安全也成為行業必須直面的核心挑戰。無論智能駕駛不當使用帶來的風險,還是用戶、數據和隱私安全問題,隨著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這些安全邊界亟須監管與行業共同探討和明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