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湘四月,春意盎然。2025年4月17日下午,由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永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永州市作家協會聯合主辦,湖南瀟湘經濟促進會、瀟湘悅讀文化研究會承辦的《觸碰與回響——王敦權文藝評論作品選》研討會在星城長沙隆重舉行。
本次研討會是湖南省作家協會2024年度出版扶持項目的重要成果展示,也是對永州本土文學評論實力的一次檢閱,標志著地方文藝評論實踐進入更加多元與成熟的階段。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著名評論家陳善君,中南大學教授、文藝批評家晏杰雄,《文藝論壇》《湘江文藝》執行主編曹志輝,《芙蓉》雜志編輯部主任楊曉瀾,湖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方雪梅、奉榮梅,《湖南作家》編輯部主任、長沙市作協副主席王麗君,永州市作協副主席魏佳敏,瀟湘悅讀文化研究會會長張立云,湖南瀟湘經濟促進會會長劉飛等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王敦權的文藝評論實踐與精神內核展開深入探討。
研討會由永州市文聯副主席、市作協主席吳茂盛主持。他在開場致辭中以“瀟水與湘江的激蕩交匯比喻王敦權評論集的藝術氣質:《觸碰與回響》是王敦權近五年筆耕心血的結晶,三十三篇文章如涓涓細匯,匯聚成一幅永州文藝生態的精神圖譜。它不僅觸碰了藝術的本質,更回響著故土的文化情懷。”
湖南瀟湘經濟促進會會長劉飛在致辭中表示,湖南瀟湘經濟促進會致力于文化賦能區域發展。王敦權深耕永州文脈的三十余篇評論,以瀟湘文脈為經緯,既剖析藝術肌理,又叩問文化根性,成為地方文藝評論典范。其扎根鄉土、為時代立言的精神,彰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期待此書激發更多思想碰撞,助力瀟湘文藝煥發新活力,為湖湘文化自信注入當代力量。
扎根地方現實,回應時代之音
《觸碰與回響》所收錄的文章涵蓋詩歌、散文、小說、書法、美術等多個藝術門類,既有對永州本地實力派作家、藝術家作品的冷靜剖析,也有對文藝發展趨勢的獨到判斷,是一部融合思想厚度與情感溫度的批評文集。
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陳善君高度評價該書的文化解讀思考價值。他以“三重鏡像”概括其作用:“這是一本解剖文學作品肌理的手術刀,是一部測量文學藝術精神的光譜儀,也是一冊賡續湘南文脈的備忘錄。它所書寫的,不僅是評論者的姿態與立場,更是其對基層一線文化生態的觀察與思考。”陳善君強調,評論不僅是對文藝作品的解讀詮釋,更是對文化血脈的激活煥發,《觸碰與回響》正是一種文藝批評回歸文藝現場、回到人民立場、回返中華審美精神的有力實踐。
中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晏杰雄認為:王敦權的評論集《觸碰與回響》推行的是一種散文化風格,在談文論藝中體現一種人情味兒,恢復了現代以來“美的批評”的傳統。在晦澀的經院批評成為主流的當下,煥發出一種清新氣息,是接地氣的批評。中國有“以詩論詩”傳統,用具象化或感覺化的評論語言描繪出難以言說的意味。在我看來,批評本身就應是一種文學創作,是一個可以品味的藝術品,具有自身的文學性和美學品格,應該讓讀者感到思想和美的震蕩。王敦權的評論不擺出專業的面孔,以散文語言表達對文藝作品的感覺和直覺,行文富有活力和生氣,背后隱藏的是內行的識見。他主要聚焦的是永州地方上那些優秀的作家藝術家,是寫身邊人的創作,熟知作者的人生歷程和性情,評論者本人和這些作者就是在家常交往中共同成長的,故評論就象在談論某個同鄉或朋友,對他家的收成得失了如指掌,談起來就有體恤之情,顯得意興飛揚。如評論集中的《與另一個自己相遇》一文,認為文紫湘的詩作幽深靈動,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尋覓之旅,是自己和自已對話,而王敦權何嘗不是在努力與自已的評論對象相遇呢?觸碰與回響,終究就是對話,就是王敦權體貼同情地發現作品的性情與靈思,從而進入作家、藝術家的精神自留地。
評之有據,論之有情
《文藝論壇》《湘江文藝》執行主編曹志輝從編輯的角度指出,《觸碰與回響》是“當下文藝批評日益學術化、理論化背景下的一股清流”。“這些文字帶著永州方言的語感與鄉土情懷,既有對經典的敬畏,也閃爍著民間智慧的光芒。”她表示,本書為地方文藝批評提供了可借鑒的文本范式。
《芙蓉》編輯部主任楊曉瀾則將書中呈現的“批評溫度”作為亮點加以闡述。他說:“那些對本土作家既有同情理解,又不失犀利批判的評論,如沱江晨霧中的吊腳樓,既描摹出藝術的輪廓,又保留了人文的溫度。”他強調,真正打動人心的評論,是有溫度、有靈魂的表達。
湖南散文學會副會長方雪梅表示,評論家的實力,構建在豐厚的學養之上,王敦權正是如此。他強大的才華撐起了超凡的文藝評論水平與藝術鑒賞能力。其評論跳出了枯燥的學術論文化模式,寫得生動、鮮活,有血有肉,是理性與感性巧妙結合的文本。他對永州本土文學藝術界的關注,是這本地域化文藝評論集寫作的動因。體現了他的故園情懷,對家鄉文藝事業的熱愛與貢獻。
以評論為舟,擺渡心靈彼岸
湖南散文學會副會長奉榮梅認為,王敦權評論永州文壇的文章令我印象特別深刻,他以本土視角系統評析永州文學生態。詩歌評論聚焦三代詩人群體,既勾勒出瀟水詩群清逸俊朗的整體風骨,又精準捕捉南蠻、文紫湘等個體詩人的創作特質,揭示其與地域文化的深層關聯。散文評論著力發掘作者真實自我,通過生活敘事剖析作家的人格底色,同時關注文本中的人文關懷與審美建構。小說評析則如解謎般穿透敘事表層,在場景細節中揭示人性本質,既肯定本土作家對語言的駕馭,也辯證探討文本類型界定與敘事藝術的突破。全篇以"瀟湘文化基因"為脈絡,構建起立體多維的創作圖譜,既是對地域文學傳統的傳承梳理,亦為當代寫作實踐提供理論觀照。
《湖南作家》編輯部主任、長沙市作協副主席王麗君認為,以"觸碰"抵達文本的深處。王敦權的評論最打動我的,是他始終保持著"在場者"的姿態。這里的"在場",既指他對文學現場的持續關注,更指他那種獨特的文本細讀方式——不是居高臨下的評判,而是帶著體溫的觸碰。
以"回聲"構建批評的坐標。本書呈現出鮮明的對話性,與傳統的對話,與時代的對話,與讀者的對話。用一種包容的敘事視角,打破了專業批評與大眾閱讀的藩籬。
重建文藝評論的公共性。在自媒體解構專業權威的今天,王敦權的實踐給我們重要啟示,其深度的詩意表達,有著問題意識的當下性,也有著批評倫理的堅守,這種堅守或許正是重建文藝評論影響力的重要路徑。
瀟湘悅讀文化研究會會長張立云表示,《觸碰與回響》是王敦權系統評析永州文藝的里程碑式專著,全景式勾勒瀟湘文藝生態。書中既提煉永州作家群“清逸雄峻”的集體特質,又以敏銳視角聚焦中青年創作者,在客觀批評中注入人文關懷:對佳作不吝褒揚,對困境直言癥結,為新生力量撥開迷霧。作為湖南省作協出版扶持作品,該著以地域文化為經、藝術審美為緯,既梳理瀟水流域文脈傳承,又推動本土創作突破邊界。其真誠犀利的評論范式,為當代文藝批評注入清流,讓隱于時光的永州文藝煥發光芒,完成了一場文化自信的生動實踐。
永州市作協副主席魏佳敏認為,“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觸碰與回響》有三個重要特點:一是文本聚焦底層草根文藝創作生態,詮釋大愛無疆;二是本書開創永州本土文藝評論個人專著出版先河,彰顯大地情懷;三是評論視野開放多元激越心靈,解密大義微言。其理論觀念不失前衛與先鋒,眼光犀利獨到,又不失人文關懷,擅長從人性與情感層面深入解碼,引發作者和讀者的心靈共情共鳴。
《觸碰與回響》作者王敦權在答謝發言中深情表示:“文藝評論是一項需要敬畏心的事業,它既要有學術的深度,也要有情感的溫度;既要敢于直言不諱,也要保持包容開放。我將把大家的真知灼見化作繼續前行的動力,帶著對文藝的赤子之心,在文藝批評領域繼續深耕,愿文藝的回響在你我心中永不消逝。”
吳茂盛在總結中表示,《觸碰與回響》的研討,不僅是對一本書的檢閱,更是對一種文藝批評精神的肯定。在這個信息喧囂的時代,仍有人以靜水深流之筆,耕耘地方文脈,探尋藝術真意,本身就是一種可貴的文化擔當。
從永州出發,《觸碰與回響》讓我們感知評論的力量,也看見文學的未來。(姚昂希/文 王芃/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