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文并攝)“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融媒體采風正在進行中,4月16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化屋村。
近年來,化屋村將民族文化特色和產品特色結合,把苗繡蠟染等特色產業做出品牌、推向市場,更好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今年以來,化屋村共開展苗繡蠟染技能培訓3期,參與培訓繡娘200余人次。目前,這里引導群眾開辦工坊14家,不斷擴大化屋苗繡車間規模,開發苗繡蠟染文創產品100多種,并在村內扶持開辦苗繡小作坊,通過電商、直播帶貨等方式銷售到全國各地。
化屋村原名“化屋基”,意為“懸崖下的村寨”,原是一個被懸崖峭壁阻隔的苗寨。2017年,最后34戶人家搬遷到了2公里外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在化屋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繡娘們在廣場上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在化屋村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繡娘們在廣場上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非遺工坊帶頭人、95后苗族繡娘楊文麗,正在展示蠟染文創產品。2019年,楊文麗回鄉創業,入駐安置點,通過“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去年銷售額達280余萬元。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楊文麗正在準備直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繡娘們正在工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化屋村繡娘們制作的刺繡半成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化屋村繡娘們制作的蠟染刺繡文創產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