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人這一輩子總有幾個十分生氣的瞬間,恨不得把眼前的人殺掉甚至是撕碎,但是由于法律的束縛讓你無可奈何,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全世界還真就有一個地方”殺人合法“。
這里也被稱為“合法殺人區”,不過危險與機會是并存的,當你踏上這里的那一刻起,你的生命也將隨時被剝奪。
為什么世界上會有“合法殺人區”的存在?你會來這里一探究竟嗎?
殺人真的不違法
在孟加拉灣的東部,隱藏著一座神秘的小島——北哨兵島,這里是安達曼群島的一部分,由印度管轄,然而這座島嶼卻因其獨特的居民和極端的排外行為而聞名于世。
2018年11月,一名年輕的亞裔美國人約翰·艾倫,懷揣著傳播上帝的信仰,踏上了這座禁忌之地。然而他的到來并未得到島民的歡迎,反而被無情地射殺,尸體被隨意丟棄在岸邊。
印度警方呢?聳聳肩,表示愛莫能助,尸體都沒法取回來。美國政府呢?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因為北哨兵島的居民,也就是哨兵人,那是出了名的“生人勿近”。你敢靠近,他們就敢射箭。
而且人家這可不是鬧著玩,那是真會要人命的。1974年《國家地理》的攝制組去拍紀錄片,想送點禮物套近乎,結果人家也是絲毫不客氣,當場就還了一份大禮,箭聲嗖嗖的劃過耳畔,導演一只腿直接被射中。
經過一番深入探查,大家才知道,北哨兵島之前就已經發生過殺人的事情,這可不是頭一遭了。
2006年的時候,有兩個印度漁民糊里糊涂地上了那座島,結果也沒能幸免,同樣丟了性命。
回溯到1867年那會兒,有那么一群英國船員,他們差點兒就全軍覆滅了,那地兒簡直就像個無底深淵,只要外人踏進去,準沒好事兒。
更讓人氣憤的是,印度政府竟然放任不管,還默許這種殘忍行為是合法的。
殖民的傷痕
其實北哨兵人的敵意并非與生俱來。追溯歷史,可以發現,他們的敵意還要追溯到19世紀,英國殖民的鐵蹄踏遍全球,東印度公司也將目光投向了這片孤島。
1867年,裝備精良的英國船隊試圖武力占領北哨兵島,他們帶著槍炮,自以為可以輕易征服這片土地,然而他們遭到了島民的頑強抵抗。
盡管武器落后,北哨兵人憑借對地形的熟悉和涂抹了不知名毒藥的箭矢,給予了侵略者迎頭痛擊,英軍傷亡慘重。
英國海軍上將的報告中寫道:這些土著異常兇猛,他們的箭上有毒,士兵一旦被射中,就會很快死去。
若非一艘美國商船恰好經過,提供了支援,英國船隊幾乎全軍覆沒,這次沖突在北哨兵人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也讓他們更加警惕外來者。
1880年,英屬印度殖民地的行政長官帶著一支探險隊登上了北哨兵島。
他并非為了和平接觸,而是為了滿足私欲,將幾名島民,包括兒童,抓捕并運往歐洲展覽,如同對待珍奇動物一般。
波特曼在他的日記中寫道:這些土著將會是科學研究的寶貴樣本。他天真地以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開化”這些“野蠻人”,由于環境的劇變和疾病的侵襲,被抓捕的島民很快便有人病逝。
無奈之下,英國人將幸存的四個孩子送回北哨兵島,并贈送了一些生活物品,妄圖以此建立“友好關系”。
然而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孩子已經攜帶了外界的病菌,一場毀滅性的瘟疫——麻疹、流感等——很快在島上蔓延,幾乎將北哨兵人滅族。
這場災難成為了北哨兵人心中永遠的傷疤,也加劇了他們對外部世界的恐懼和敵意,他們將任何外來者都視為潛在的威脅。
孤島家園
北哨兵島,是時間遺忘的角落。濃密的樹冠遮天蔽日,陽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灑落在林間,古老的樹木盤根錯節,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滄桑變遷。
據專家推測,由于地殼運動和海平面上升,北哨兵島與世隔絕了至少六萬年,島民的生活還停留在舊石器時代,與現代文明相距甚遠。他們沒有農業和畜牧業,完全依賴大自然的饋贈,依靠狩獵、捕魚和采集野果、植物塊莖為生。
男人制造武器,用石頭、貝殼和木頭制作弓箭、長矛和刀,女人用樹葉編織衣物和籃子,沒有階級,沒有領袖,他們過著平等而松散的原始生活,遵循著古老的傳統和習俗。
他們學會了鉆木取火,用火來烹飪食物、取暖和驅趕野獸。他們發展出獨特的語言,這種語言與任何已知的語言都沒有關聯,至今無人能懂。他們用從植物和礦物中提取的顏料在身上繪制彩繪,可能是為了裝飾,也可能是一種儀式。
他們信奉萬物有靈,對自然充滿敬畏,將逝去親人的遺骸制成護身符隨身攜帶,以表達對祖先的懷念。他們甚至還有獨特的剃發習俗,將頭頂的頭發剃光,只留下兩側。
在沒有外界干擾的情況下,北哨兵人的人口逐漸恢復,到2020年已達200多人,個個強壯有力。與世隔絕讓他們避免了殖民的壓迫和現代文明的沖擊,但也使得他們的發展極其緩慢。
這是他們的選擇,也是他們的命運,他們守護著這片失落的世界,如同守護著最后的桃花源。對他們來說,外界的“文明”或許并非福音,而是災難。
你并不是耶穌
2018年一位狂熱的探險家和傳教士,聽聞了北哨兵島的傳說,然后他獨自一人劃著小皮艇,靠近海岸。他帶著禮物足球、魚線、剪刀等,希望能以此獲得島民的信任。
迎接他的不是友善的擁抱,而是致命的箭雨,當他踏上沙灘的那一刻,島民從樹林中沖出來,朝他射箭。艾倫倒在血泊中,至死也未能理解,為什么他的“善意”換來的是如此結局。
艾倫的死引發了全球的關注,有人譴責北哨兵人的野蠻,認為他們殘忍無情。也有人批評艾倫的魯莽,認為他不應該無視禁令,闖入這片危險的區域。
有人說他是“殉道者”,也有人說他是“傻瓜”。
印度政府的反應卻出乎意料的平靜,他們沒有展開刑事調查,也沒有試圖懲罰兇手,而是選擇了尊重北哨兵人的自治權。
他們派出直升機,試圖取回艾倫的尸體,但由于島民的敵意,最終放棄。這場悲劇,是文明與原始的碰撞,也是對人類行為的深刻反思。它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我們是否有權以“文明”的名義,干涉其他文化的生活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