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坊(1494—1570后),浙江鄞縣人,明代嘉靖年間書法家、藏書家、偽造高手。他以“五體全能”著稱,尤擅草書,曾自比文徵明,但因仕途坎坷、家道中落,晚年寄居寺廟,最終在貧病交加中患上精神疾病(史載“郁郁而終”)。其人生軌跡充滿矛盾:既精通書法理論,又沉迷造假;既心懷復古理想,又困于現實困境。這種矛盾性在跋張旭《草書古詩四首》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跋文以考據學手法論證《古詩四首》非謝靈運所書,指出庾信與謝靈運生卒年相差八十年,不可能預寫對方詩句。此論斷與文徵明觀點相左,展現了豐坊的學術自信。
跋文小楷風格前段渾厚古樸,與豐坊為華夏鑒題的其他作品一致;后段則秀雅如文徵明,實為后人偽托。這種“真假交織”的書寫,恰似豐坊癲狂人生的隱喻。
跋文描述張旭書風“若非人力所為,勝有庾稚恭、王子敬之遺趣”,將草書與自然萬象相融,展現出癲狂中的詩意浪漫。這種“以筆為劍”的書寫境界,與豐坊現實中的困頓形成強烈反差。
豐坊雖受張旭、懷素影響,但草書更顯理性。他晚年作品《憎蒼蠅賦》雖“大開大合”,卻仍有“顛張狂素”之神,可見其對狂草的駕馭能力。跋文雖未直接描述書寫過程,但可推測其以嚴謹法度駕馭狂放筆意。
豐坊用墨偏喜濃黑,晚年尤甚。跋文墨色如新,既體現其用墨技巧,也暗示書寫時的心態——即便在癲狂中,仍保持對書法傳統的敬畏。
跋文章法自然疏密,與魏晉草書一脈相承。這種“天才美與自然美”的結合,恰如豐坊癲狂與優雅的雙重人格。
豐坊書法在明代備受推崇,邢侗稱其“直鋒運腕,波拂居然魏晉”,文徵明亦對其評價頗高。然而,因其性格孤僻、作假劣跡,后世對其評價逐漸貶低。
豐坊的癲狂狀態既限制了其藝術創新(如行書、草書缺乏個人面貌),也賦予其作品獨特的感染力。跋文中對張旭書風的浪漫想象,或許正是其精神世界的外化。
豐坊跋張旭《草書古詩四首》,既是對傳統書法的致敬,也是其癲狂人生的寫照。它提醒我們:藝術創作中,理性與感性、傳統與創新、癲狂與優雅并非對立,而是可以相互轉化、共生共榮的。正如豐坊在跋文中所展現的——即便身處困境,仍能以優雅的筆觸書寫浪漫的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