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下午,熱區高校聯盟2025年年會四場學術論壇在海南大學國際學術交流中心舉行。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49家熱區高校聯盟成員單位代表,全球共107家關心熱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政府機構、國際組織、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代表圍繞“熱帶高效農業與科技興農”、“全健康與熱帶疫病防控”、“文明互鑒與數字人文”和“藍碳科技與綠色發展”等4個主題展開一場跨越地理邊界的智慧碰撞。
馬來西亞棕櫚油總署署長拿督巴威斯,柬埔寨農林漁業部副國務秘書蘇恩·塞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代表夏澤翰,聯合國訓練研究所繁榮司司長隈元美穂子,原非洲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尼爾斯·斯坦賽斯,法國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伊馮?勒?馬霍出席論壇。
“熱帶高效農業與科技興農”論壇緊扣熱區地理特征,圍繞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氣候變化應對及生物技術應用等議題展開深度交流。菲利克斯·達帕雷·達科拉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非洲農業的沖擊,提出建立本土化人才培養體系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關鍵路徑;巴威斯認為馬來西亞通過全球首個可持續棕櫚油強制認證體系(MSPO),有效規范了產業綠色發展路徑。與會學者就生物技術應用、氣候韌性農業等前沿領域展開熱議,為熱帶農業可持續發展繪制技術路線圖。
(“熱帶高效農業與科技興農”論壇現場海南大學宣傳部攝)
“全健康與熱帶疫病防控”平行論壇整合多學科力量,構建人—動物—環境協同防控體系以應對熱帶地區高發的人畜共患病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公共衛生危機,展現全球健康治理的前瞻性。尼爾斯·斯坦賽斯通過跨學科融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鼠疫傳播背后的生態驅動因素和機制,為全球鼠疫的預警與防控提供了新的見解;海南大學生態學院教授張知彬結合自身研究成果,闡述了全健康在人畜共患病防控中的具體應用,強調了多學科合作、協同防控的重要性。論壇現場,與會嘉賓聚焦全健康理念在熱帶疫病防控中的理論、技術以及應用實踐進行了深入探討。
(“全健康與熱帶疫病防控”論壇現場 海南大學宣傳部攝)
“文明互鑒與數字人文”論壇響應“全球文明倡議”下的文化交流需求,利用數字技術活化熱帶地區文化遺產,既保護文化多樣性,又推動數字技術賦能人文研究,構建跨文明知識共享平臺。海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程志敏從歷史地理與地緣政治的角度探討了“南海文明”的獨特內涵,提出應超越“地中海范式”以“文明國家”視角推動區域文明互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人類學家教授高暢從“殖民遺產”與“文化復興”角度審視非洲文化藝術,呼吁國際社會關注非洲文化的當代表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衣若芬聚焦蘇東坡作品的全球傳播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展現了傳統人文與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
(“文明互鑒與數字人文”論壇現場 海南大學宣傳部攝)
“藍碳科技與綠色發展”論壇致力于推動海洋經濟低碳轉型,助力熱帶國家實現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海南大學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部共建)教授高樹基強調,盡管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確認了藍碳的重要性,但其容量有限。為實現中國的雙碳目標,要在廣闊的海洋尋找潛在的碳匯。同時,在考慮碳匯時,也要兼顧生態、環境以及氣候安全;美國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地球與環境研究系副教授崔瑩利用全球氮同位素和地球系統模型量化海洋營養鹽利用及碳中和潛力,揭示海洋微生物對營養鹽的利用效率變化能提升部分碳儲存,但無法替代人類主動減排實現碳中和;馬來西亞斯文本科技大學(砂拉越)教授莫里茨·穆勒就馬來西亞砂拉越和沙巴州的紅樹林及其生態系統服務展開匯報。論壇上,與會嘉賓圍繞國際合作與創新驅動、生物多樣性與氣候變化危機、海洋碳中和與碳封存等內容進行討論。
(“藍碳科技與綠色發展”論壇現場 海南大學宣傳部攝)
海南大學黨委常委和校領導曹兵、高佃恭、劉謙、李步洪,相關單位、部門負責人以及師生代表參加論壇。
(中國日報社海南記者站 陳博文)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