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空漫游到生態構建的中國設計覺醒
當文藝復興的穹頂輝光與未來主義的先鋒思潮在4月的米蘭交融,兩位中國設計師以截然不同的姿態登上世界舞臺。品清別墅裝飾首席創意總監何晴攜"自然詩學"亮相米蘭設計周,美聯設主理人戴海瓊則以"生態賦能"重構行業價值鏈。這場跨越設計與商業的東方對話,正在為全球設計產業注入全新動能。
何晴:時空漫游者的設計哲思之旅
品清別墅裝飾首席創意總監 /20年資深空間美學解讀者數屆筑巢金獎\優秀獎獲得者、金堂獎中國室內別墅設計十佳、東方杰出設計大賞金獎
在米蘭三年展博物館的鎂光燈下,何晴的《靈山元一》作品成為本屆米蘭筑巢獎備受矚目的創作之一。這位從業二十載的設計者,以中式寫意筆法重構現代人居的空間環境,尤其注重材質結合給空間帶來的品質和余韻。
【何晴在米蘭設計周接受采訪】
設計哲學解構:在時光褶皺中重塑材質敘事
真正的奢侈源于對歷史的敬畏。
在談及自身設計理念時,何晴有一個細節處的表達:“在嚴謹保留建筑原始結構的基礎上,類似稀有洞石、高品質五金和氧化銅板、手工肌理涂料等材質,可以與歷史悠久的磚砌肌理、木質屋架形成富有張力的對話,從而引發跨越時空的審美共鳴。這種克制的奢華表達,既可以延續建筑的歷史文脈,又能賦予空間歷久彌新的高級質感。”
行走的靈感捕手:永遠在路上的學習者
何晴是蘇州大學環境藝術系出身,前后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東京大學建筑系、波爾多國立建筑景觀設計學院、歐洲設計學院等,足跡早已跨越國界。
4月,她帶著新的課題——“當傳統工藝遇見未來科技”,再次踏上米蘭的土地。
【何晴獲得2025屆米蘭筑巢獎,并于歐洲設計學院進修】
在Salone del Mobile展上,一件用廢棄陶瓷再生的裝置引發了何晴的深思,“它提醒我,可持續不是趨勢,而是責任。當我向國際同行展示自己的作品時,他們的提問反而讓我更清晰:東方美學中的‘留白’,原來正是世界期待的‘呼吸感’。這次旅程,像一場時空交錯的對話。米蘭像一面鏡子,照見設計的過去與未來。是學習,更是確認——好的設計無需翻譯,它自會找到知音。”
戴海瓊:設計者的破圈實踐
美聯設主理人 / 設計師 /行業資深經紀人
當何晴在展場詮釋空間詩學,戴海瓊正沉浸式體驗筑巢獎設計師成長體系。這位手握建筑心理學與北京大學金融學雙刃劍的破局者,剛促成無錫江陰“美聯設”工作室與意大利燈具品牌的聯名計劃。
【筑巢獎頒獎典禮】
"中國設計需要戰略家,而不僅是手藝人。"
戴海瓊覺得筑巢獎針對設計師成長的學習體系十分具有前瞻性,是助力設計師完成自我迭代的密碼。其體現在知識體系的升級、職業網絡破圈、文化感知覺醒、行業勢能疊加,尤其是本屆筑巢獎與米蘭理工、清華美院聯合策劃的“中意美好人居70年展”,讓中國作品與西方經典同臺對話,更加推動設計師從“文化溯源”到“創新融合”的思維迭代。
對話媒體:傳遞“育”的價值
【戴海瓊接受采訪】
接受ONETV與CCTV專訪時,戴海瓊闡釋了美聯設“如何通過“育”的生態鏈賦能設計師——以游學為紐帶,將教育、實踐與文化感知深度融合。媒體曝光不僅提升了品牌公信力,更讓全球看到中國設計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決心,呼應了“育”見更好設計的使命——培育具有國際視野與文化自信的新生代力量。
雙生綻放:在世界的鏡面中照見未來
何晴用二十年打磨出自己的設計語言,戴海瓊則以金融思維破解行業困局。當個體創作力與生態賦能力共振,這場始于亞平寧半島的東方覺醒,正在重繪全球設計產業的價值坐標。兩位女性用各自的方式證明:當設計超越器物層面,便能成為文明互鑒的永恒紐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