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長征路上看四川”大型宣傳教育活動涼山行走進冕寧,參觀彝海結盟紀念地,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長征精神,重溫紅軍長征過冕寧的歷史。
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5月20日進入冕寧,5月28日離開,短短9天里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而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彝海結盟”。5月22日,劉伯承與彝族果基家支(又稱沽雞家支)首領果基小葉丹(1894-1942)在彝海邊按彝族習俗歃血為盟,以水代酒結為兄弟,并贈予“中國夷民紅軍沽雞支隊”隊旗。
“彝海結盟”之后,小葉丹派族人護送紅軍7天7夜,順利通過百里彝區,為紅軍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寶貴時間,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的計劃。
群山映襯下,大理石雕刻的“彝海結盟紀念碑”前,小葉丹外孫、全國人大民委調研室副主任伍龍在活動中講述了彝海結盟的故事;國防大學教授劉波作《瀘沽轉兵》紅色故事宣講。波光粼粼的彝海邊,情景劇《彝海結盟》再現結盟場景。
據伍龍講述,紅軍離開后,國民黨要追究小葉丹與劉伯承結盟的罪責,可小葉丹寧愿傾家蕩產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把旗幟交出來。在那段艱苦的歲月里,小葉丹把這面旗幟當作民族團結的見證和民族解放的希望。他生前曾囑咐妻子:“只有紅軍和共產黨講民族團結,把我們彝人當人看,這樣有情有義的軍隊一定會回來的,萬一我有什么意外,你一定要保存好這面旗幟,等紅軍回來時親手交給劉大哥。”
遺憾的是小葉丹并沒有等到紅軍回來的那一天,于1942 年6月18日遇襲犧牲,年僅48歲。小葉丹去世后,家庭一下失去頂梁柱,他的妻兒陷入了困境。好在小葉丹有一位深明大義、堅韌勇敢的妻子,在丈夫遇難后的艱難歲月里,小葉丹夫人始終不忘丈夫的臨終囑托,深信紅軍會回來,深信“劉大哥”會回來,深信革命會勝利。
面對敵人翻箱倒柜、敲詐勒索、威逼利誘,她先是把旗子藏到背篼的夾層里,又擔心暴露。幾經思考后, 她把旗幟縫進自己所穿的百褶裙夾層里。近3000多個日夜的等待和堅守之后,終于在1950年3月28日,冕寧迎來了和平解放。小葉丹夫人和小葉丹的兄弟果基尼迫,將這面珍貴的旗幟獻給了國家。
伍龍說,歷史上彝漢關系曾十分緊張。彝區流傳過這樣一句諺語:“漢族不能做朋友,石頭不能當枕頭。”而“彝海結盟”實現了彝族和漢族是一家人的轉變。他表示,我們今天回顧和銘記這段歷史,講好民族團結的故事,對于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著重要意義。
作為小葉丹的后人,親眼見證家鄉的發展變化,伍龍感慨萬千。“從解放后打破奴隸制,實現人人平等;到改革開放,大家的生活日漸好起來;再到脫貧攻堅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家都是有目共睹。”伍龍說,他曾給外公寫過一封信,在信中告訴他說:“你當年所要追求的安定、和平、幸福的生活,如今在你的家鄉已經實現了?!?/p>
(中國日報四川記者站 彭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