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長約2000字 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清明之際,我站在老宅院里,望著北方的天空。父親的那輛自行車早已不知去向,但記憶中,它永遠停在那座小橋邊……
家鄉的小橋
文/楊鵬云
1999年的冬天,我穿著嶄新的軍裝,踏上了北上的列車。站臺上,父親的身影在寒風中顯得格外瘦削。他的目光追隨著緩緩啟動的列車,直到月臺的盡頭。那是我最后一次見到活著的父親。
新兵連的日子很苦,我也很想家。但每當想起臥病在床的母親,想起父親期盼的眼神,我就咬緊牙關堅持下來。三個月后,新兵下連我被部隊門診部選中,緊接著被安排去衛訓隊培訓。那天晚上,我趴在宿舍的床上,借著走廊的燈光給家里寫信。信紙上,我興奮地告訴父親,我即將成為一名醫務兵,實現了他的心愿。我知道,這封信一定會讓父親欣慰,因為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我能學醫,成為一名醫生。
信寄出后,我每天都在盼著回信。回信很快就來了,字跡工整,語氣平和,說家里一切都好,父親在信里告訴我很高興我能學醫,讓我好好學習,安心在部隊工作。我絲毫沒有察覺,更不會想到這封信之后家里會發生什么。后來有一天,我收到老家一位同學的信,字里行間透露出一些異樣的信息,我的心突然揪緊了,但又不知哪里有問題。
直到有一天,我的班長趙新旺和門診部領導李隊長把我叫到辦公室。他們告訴我,部隊特批我休假回家探親。我雖滿心疑惑,卻沒想到這是一次遲到的告別。
當我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里興奮的踏進家門,豁然看到墻上父親的黑白照片時,才明白了一切。原來,在我寫信告訴父親我被選到門診部后不久,他就騎著那輛老舊的自行車,頂著寒風去縣城里給我寄回信。那是他最后一次親筆給我寫信。返程時,在離家不到三公里的小橋上,他不慎墜入橋下。家里親人為了不讓我分心,選擇了隱瞞,隨后所有的回信都讓二哥代筆了。
我跪在父親的墳前,淚水模糊了視線。那輛自行車靜靜地靠在老屋的墻角,車把上的銹跡仿佛在訴說著父親最后的旅程。我想起小時候,父親常常騎著這輛車帶我去鎮上趕集。我坐在橫梁上,聽著他重重的喘息聲,感受著他胸膛傳來的溫暖。如今,這溫暖永遠地消失了。
回到部隊后,我把自己埋在書堆里,埋在醫院的值班室里。我要用父親期望的方式,延續他的生命。上了軍校后,我如饑似渴地學習專業知識;在門診部工作時,我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夜深人靜時,我常常夢見父親推著自行車,在細雪紛飛中漸行漸遠。醒來時,枕巾總是濕的。
至今天,二十多年過去了,我從一個青澀的新兵成長為一名合格軍人,又轉業到地方。每當夜深人靜時,總能感受到父親注視的目光。那些他未能實現的夢想,那些他未說完的叮囑,都化作我前行的動力。我在醫療部門工作時治愈和幫助了無數戰友,卻始終無法治愈自己內心深處的傷痛。
如今,我在地方也是無時無刻的努力工作。每當取得進步時,我總會想起父親。我知道,他在天之靈一定會為我感到欣慰。雖然我們的告別遲到了半年多,但這份思念,卻持續了整整二十五年,并將繼續延續下去,直到我們再次相見的那一天。
清明之際,我站在老宅院里,望著北方的天空。父親的那輛自行車早已不知去向,但記憶中,它永遠停在那座小橋邊,等待著永遠不會歸來的主人。而我也終于明白,父親用生命為我鋪就的這條路,不僅讓我成長成才,更通向一個兒子對父親永恒的思念。
清明細雨又開始飄落,像二十五年前那個寒冷的早晨。我仿佛看見父親推著自行車,在鄉間小路上留下一道淺淺的痕跡,漸行漸遠,最終消失在時光的盡頭。而那座小橋,永遠橫亙在我的記憶里,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承載著無盡的思念與哀傷。
父親的最后一封信,我至今珍藏著。信紙已經發黃,字跡也有些模糊,但那份深沉的愛,卻永遠清晰如初。在這個清明節,我要把這份思念,化作文字,讓它在時光的長河里永遠流淌。
家鄉的小橋,依舊靜靜地橫跨在那條小河上。每當細雨紛飛,我仿佛又能看見父親推著自行車,緩緩走過那座橋。他的背影,是我心中永遠的牽掛;他的期盼,是我前行的動力。無論時光如何流逝,那座小橋,永遠是我與父親心靈相連的紐帶。
執筆于2025年4月4日夜
山西長子縣楊家嶺村
《我們的父親母親》第二冊
【關于版權:本平臺致力于弘揚傳統孝道、禮贊天下爹娘、守護公德良俗。精選的每一篇文章,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涉及文章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歡迎投稿。聯系信箱:724528972@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