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夏日的北京南苑機場,一架國產殲-6戰機呼嘯著掠過觀禮臺,機翼在陽光下折射出耀眼光芒。塔臺指揮室里,身著空軍制服的常乾坤將軍緊握無線電的手微微顫抖,深邃的眼眸中泛起濕潤。這位從黃土地走出的農家子弟,用三十載光陰在共和國藍天上鐫刻出永不褪色的航跡。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常乾坤將軍的故事。
1904年,常乾坤出生于山西省垣曲縣,早年時期,常乾坤主要在家鄉讀書,他從小聰明好學,學習成績非常優異,1921年,常乾坤考入閻錫山在山西太原辦的講武堂,在這里,常乾坤接觸到基本的軍事理論知識,為后來走向軍營打下了基礎。
1925年,從講武堂畢業的常乾坤與同學一起南下廣州,恰逢黃埔軍校第三期在招生,一心向往革命的常乾坤毫不猶豫地報名,并成功考入炮兵隊學習,此時正值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蘇聯援助廣州國民政府培養空軍人才,在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強力推薦下,常乾坤被選送到廣東航空學校學習,由此成為我軍最早的飛行員之一。
1926年,常乾坤作為飛行學員被派往蘇聯,經過培訓,先后擔任飛行、領航、射擊教官、飛行大隊長、飛行團的領航主任等職,還被授予少校軍銜,1932年,常乾坤考入蘇聯最高航空學府茹科夫斯基航空學院深造,在此期間,常乾坤如饑似渴地補充專業知識和訓練技能,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學業。
此外,常乾坤一直關注著國內局勢的發展,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常乾坤接連三次找到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任弼時,堅決要求回國參戰,1938年,常乾坤終于等到同意其回國的消息,途經新疆時,常乾坤奉命進入新疆航空隊任教,為我黨培養空軍人才。
盛世才反黨反人民的面目不改,千方百計地從中干擾,導致教學工作不能正常開展,1940年底,常乾坤奉命回到延安,當時中央軍委在延安成立了“機械工程學校”,任命常乾坤為教育長,蘇德戰爭爆發后,軍委將“機械工程學校”與“抗大”三分校合并為“軍事學院”,常乾坤任第一大隊長。
在此期間,常乾坤還擔任了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謀,協助葉劍英主持總參事務,并負責軍委航空研究小組的工作。
抗戰勝利后,中央決定在東北創辦航空學校,為未來的人民空軍培養骨干,在中組部的支持下,常乾坤選調航空組和原工程學校的一批干部開赴東北籌建航校,周恩來在送行時囑托道:
“你們是放出去的鷹,遇到事要多動腦子。”
1946年3月,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在通化宣告成立,常乾坤擔任副校長,后來又擔任了校長,這是我黨我軍歷史上第一所航空學校,習慣上稱之為東北老航校。
雖然面臨著國民黨軍機的騷擾,但常乾坤仍然為我軍培養出大量的空軍人才,毛主席稱贊常乾坤:
“過去在延安辦不到的事,今天辦到了。你們為今后正式建立空軍做了準備工作,培養出了一些種子。”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人民空軍的成立,常乾坤也被委以重任,在1953年出任空軍第二副司令兼訓練部長,抗美援朝開始后,常乾坤又率領空軍入朝參戰,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漢駕駛米格-15噴氣式殲擊機在1951年首創志愿軍空軍擊傷、擊落美機的紀錄,而李漢正是東北老航校培養出來的空軍戰斗英雄。
1955年,常乾坤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將軍,在這里,向為人民空軍的創立和正規化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常將軍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