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從什么時候開始,手機瀏覽器開始頻繁彈出各色劇集片段:每段時間長短不一,最初是新劇的片花,后來種類慢慢增多——各類原味的、改裝過的劇情片段,漸漸占據主流。業界將這些片段統一稱為“切片”。
不是隨便哪部熱劇,都可以被平臺做成“切片”播放的。那些曾經大熱、劇情久經考驗、口碑早有定評的劇集,近來頻頻以“切片”形式重新和大家見面。比如,精品諜戰劇《潛伏》《黎明之前》《滲透》《懸崖》《風箏》,經典歷史劇《走向共和》《大明王朝》……它們在不經意間,與新劇云集的當下劇屏相映成趣,構成了某種對過往經典的致敬和凝視。
“切片”最初應該是為了宣傳新劇被發明、投放,進而推廣起來的。不過,隨著此種形式日益風行,其功能也不斷延展。許多自媒體運營者,會將曾經大熱,抑或雖未大熱但頗具觀賞潛力的劇集,重新裁剪、包裝,進行二度(或深度)播放,多數情況下,播放效果也還算不錯。一年多以來,有些我回看的老劇,也是根據“切片”提供的線索順藤摸瓜,找到原劇的。
“切片”式視頻的出現,迎合了當下人們對影視作品的嶄新觀賞模式。快節奏的當代生活,使得人們無論是閱讀文字還是觀賞影像,都呈現高度碎片化狀態。之前,有線電視、網絡電視及播放平臺相對傳統、四平八穩的播出方式,都要求觀賞者盡可能擁有穩定、完整的收看時間。這種過往幾十年約定俗成的觀看模式,對于今天的觀眾已多少顯得有些苛刻和與實際脫節。“切片”式播放方式的出現,正好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上述缺憾。
“切片”的本質是快節奏,要求“直接上干貨”,盡可能地壓縮鋪墊內容。這一點,跟近些年長篇劇集流行的“擠水分”目標一致。“切片”式視頻多青睞線性敘事,它不容許主創者絮叨,也不太鼓勵在結構上故弄玄虛地玩“回憶殺”。在回播一些劇集時,它經常通過剪輯及畫外音等手段,讓敘事更加直接。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劇的敘事節奏,卻讓觀眾在收看時可以“少走腦子”,強化了劇情在休閑端的功能。
“切片”式播放還有一個優點:便于觀看者分享——因為它業已剪輯好了,完成了影像信息的碎片化,這是它異于以往任何一個平臺、任何一種播出方式的。雖然播出內容里,有相當多屬于回看性質的“老內容”,可是品評、討論起來方便。不少老劇當年播放時,并未給觀眾提供過“彈幕”的快感,如今伴隨著這些影像“切片”的加工與分享,也算是彌補了這一遺憾。我覺得可以將其視為新時代科技提供給當今劇迷的福利。
除了宣傳新劇和回看老劇,“切片”式播放的功能今后還會有哪些拓展?目前,我暫時還未看到這方面的動向和展望性研究。不過,在科技快速發展的當下,任何一種新技術便利的出現,都不會止步不前,“切片”式播放自然也是一樣。以眼下方興未艾的“微短劇熱”為例:雖然大家都在忙著拍微短劇,并試圖將其建設成為掘金的新興賽道,但是從投放媒介來看,目前的微短劇無非分為:電視臺微短劇、長視頻平臺微短劇、短視頻平臺微短劇這三類。雖然投放媒介不同,內容上卻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它們都先天自帶一些“爽劇”氣質,劇情效果講求先聲奪人,迅速把觀眾拽入情境。就先聲奪人這一點而言,與“切片”技術和技巧可謂異曲同工。“切片”簡潔式的交待,可能會深度影響電視劇制作,令其在敘事美學上傾向于更加直接。未來,或將出現定制化“切片”內容,而非僅對成型劇集進行剪輯和再加工。
“切片”還很不起眼,但它尋求直觀、快捷甚至帶有共享與互動可能的特點,卻毫無疑問很對當代人的脾氣。怎樣利用這一趨勢服務于電視劇制作,提前思考一下,總不算浪費工夫。
投稿請發送至郵箱:
zongyiweekly@163.com
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并附上原文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