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上獻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趙藝璇
在日前舉行的2025浙江番茄新品種大會上,一種檸檬黃色外觀、散發濃郁果香的品種備受關注。這是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番茄團隊師生培育的“甌秀黃櫻”,以果形圓潤、甜度高、耐裂性強等特點廣受市場青睞,為農戶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榮獲“2025浙江十大優秀番茄新品種”獎項。
多年來,溫州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溫科院”)聚焦地方發展需求,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在教科研領域協同發力,蹚出了一條涉農高職院校科教融匯新路子。
“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涉農高校的殷殷囑托,‘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以科教融匯為突破口,推動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溫科力量’。”溫科院黨委書記蔡聯群表示。
校院共治
創新科教融匯機制
2008年,溫科院在科研底蘊深厚的溫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基礎上(以下簡稱“農科院”)創辦,并保留了農科院的建制。通過“科研基因+職教體系”的深度嫁接,該校探索出了一條高職院校與科研院所共治發展的新路徑。
具體來說,該校實行“五個一、五個二”的模式,即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同時掛溫科院和農科院兩塊牌子;一個單位兩大功能,溫科院聚焦涉農人才培養,農科院承擔農業科技攻關;一個隸屬兩個歸口,實行教育與農業雙歸口協同管理,其中浙江省教育廳獨立指導學校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及教學改革,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與溫州市農業農村局共同指導農科院科研、技術推廣及農民培訓等工作;一個機構兩類編制,溫科院為教師編制,農科院為科研編制;一塊資金兩條渠道,學校保留教育口和農口兩條預算撥款渠道。
從機構的“物理疊加”到發展的“化學融合”,“校院共治”模式釋放出了顯著效能。該校入選全國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校,躋身全國高職院校服務貢獻50強,成為高職院校學生發展指數100所優秀院校、全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高職院??蒲泄ぷ飨冗M單位;入選浙江省“雙高計劃”建設單位,成為首批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省級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省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單位等。
專所共融
推動涉農專業高水平建設
近日,溫科院農業設施與裝備團隊研發的《菜稻輪作宜機化鋼架大棚建造與智能管控技術》成功列入浙江省農業綜合類主推技術。這一成果的取得,得益于該校在“校院共治”頂層設計下構建的農科專業與科研機構深度融合機制。
該校實行專業與實體研究所一體運行,在作物研究所、食品研究所等17個實體科研機構基礎上設立特色專業,實行研究所主任與專業主任雙崗互聘制度,打造教學科研一體化協同育人平臺。“‘專所共融’機制徹底打破了科教分離的傳統格局,構建起產學研高度協作體系,推動教育改革、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形成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睖乜圃涸O施農業與裝備研究所所長兼專業主任王克磊說道。
在此基礎上,溫科院構建了“前沿科技+地方產業”雙輪驅動的專業體系:一方面瞄準農業科技前沿,設置種子生產與經營、設施農業與裝備、動物醫學等專業,依托俄羅斯、烏克蘭外籍院士工作站組建國際化科教一體化師資團隊;另一方面聚焦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構建“專業群+產業帶”服務模式,設置園藝技術、畜牧獸醫、寵物養護與馴導等專業,重點支撐地方食用花卉、糯米山藥、高山楊梅等特色產業發展,形成了產教融合共同體。
“這些年來,我們緊跟高效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發展趨勢,整合資源成立智慧農業工程學院,制定專業優化調整清單,逐步構建起‘專一產、接二產、連三產’的專業集群。其中,建成了11個教育部骨干專業與省級優勢特色專業?!睖乜圃焊毙iL鄒良影告訴記者。
校地共建
助力區域農業高質量發展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種植的“煙薯25”品種因基腐病侵害,畝產不足1400公斤,新品種研發迫在眉睫。2023年,溫科院與平陽共建的平陽縣科技強農產業研究院迅速組織立項攻關,從選育的100余個新品種中篩選出4個適種品種。2024年,平陽縣盛德家庭農場推廣種植200畝,畝產達2800公斤,畝產值從1960元增至3920元。農場負責人薛盛德感慨道:“番薯畝產直接翻番,打了翻身仗,找溫科院我算是找對了!”
這一助農項目是該校地方產業研究院科技服務的縮影。自2018年起,溫科院在溫州市鹿城區及文成縣、平陽縣、泰順縣、蒼南縣、永嘉縣共建6個獨立法人建制、人員編制、經費來源的實體化產業研究院,每個研究院至少選派3名干部全職入駐。產業研究院圍繞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關鍵領域,實施“百千萬”服務工程,選派百名教師帶領千名學生服務數萬農戶,形成涉農職業教育“師徒制”,提升學生利用專業技術技能解決實際生產問題的能力。
“我們與地方政府一起建立了‘重大項目聯報’協同機制,打造省市博士創新工作站,按照‘1批科研人員+1個科研項目+1個創業實體+1個示范基地’的方式推動產業發展?!睖乜圃盒5睾献魈幪庨L林海告訴記者。例如,文成縣現代農業與康養產業研究院深耕糯米山藥種質資源創新,平陽縣科技強農產業研究院攻關“黃湯茶”系列產品開發,泰順縣農業科技創新研究院系統打造“優質雞”現代生態養殖,鹿城區農業產業研究院狠抓“農旅融合”式共富工坊集群打造。
如今,溫科院“校地共建”模式的乘數效應日益顯現。近五年,6家產業研究院助力地方自主立項產業提升項目183項,建設農業示范基地37個,推廣泰兩優系列優質稻種植、甜玉米早春促早栽培、番茄嫁接育苗、楊梅省力化高效益安全生產、金線蓮新品種仿野生種植、蛋鴨網床全旱養等技術51項,解決糯米山藥炭疽病危害、金絲皇菊干泡茶烘干關鍵技術、金線蓮組培快繁體系等產業難題32項。
教研互促
加快涉農高技能人才培養
“大二時,我參與了劉永安博士團隊的藜麥引種試驗項目,研究新引進藜麥種子是否適應溫州的氣候和土壤。也正是從那時起,我第一次真正走進了科學的世界?!睖乜圃?016級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學生葉文男回憶道。如今,他已是南京農業大學的一名博士研究生,葉文男的科研啟蒙經歷,正是溫科院“科教融匯”育人模式的生動寫照。
多年來,該校通過教學資源與科研資源的深度融合與雙向賦能,充分挖掘科研平臺、項目及成果等資源所蘊含的育人價值,將科研優勢全方位轉化為人才培養的顯著成效。
“我校錨定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智能農機裝備、農產品質量安全與生命健康三大核心領域,系統整合校內教育部協同創新中心、省級重點實驗室等優勢資源,全力構建集人才實訓、科學研究、成果創新于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平臺,目前已打造32個國家、省市高能級科創平臺?!睖乜圃嚎蒲刑幪庨L宰文珊介紹道。
此外,溫科院還積極將新品種、機械生產、疫病防控等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融入新形態教材;將品種繁育、機械種植等服務推廣示范項目轉化為學生的實踐實訓項目,切實強化實操能力;以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為支撐,創新采用田間情景式、探究式教學及項目孵化工作坊等模式,全方位提升教學成效。例如,浙南作物育種重點實驗室研發的花椰菜新品種“甌松”,成為學生實訓素材;智能農機裝備成果融入《農業機器人技術》課程,帶動學生孵化創業項目12個。
近年來,學校在人才培養工作方面交出了亮眼答卷: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98%以上,畢業生職業發展狀況及人才培養質量排名連續居浙江省高職前四,畢業生畢業一年后創業率年均達15%。
“下一步,我校將堅定不移地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持續深化科教融匯、產教融合,精準培育適應農業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科教融匯’新范式,把學校打造成為全國農業職業教育的示范標桿?!睖乜圃盒iL陳聯盟滿懷信心地表示。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