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北京西城區小石虎胡同,絲絲春雨飄落于蒙藏學校舊址院落。坐落于此的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2025年第二期中華優秀文化體驗項目正式開展,迎來絡繹不絕的參觀者。
本期體驗項目輪展由上海和西藏共同承擔,從4月18日至7月6日,為期3個月。上海體驗區展覽以“中華民族一家親 同心共筑中國夢”為主題,通過“何以上?!薄昂I巷L華”“山海情深”三個篇章,生動展現了上海的紅色基因、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蘊,以及上海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共同富裕和現代化建設中的豐碩成果。
上海體驗區。本文圖片均為 澎湃新聞記者 張成杰 攝
三個篇章,展現民族團結與城市魅力
走進體驗區,一幅由海派剪紙非遺傳承人李守白創作的剪紙長卷作品《百年上海·剪繪申韻》映入眼簾。這幅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精心打造的作品,以靈動的剪紙藝術開啟了上海各族人民和諧共融的幸福家園畫卷,成為整個體驗區的序曲。這里宛如一座橋梁,連接著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現出上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探索、實踐與成效。
穿過石庫門走進各個展廳,觀眾可以沉浸式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獨特的魅力。
“何以上?!逼抡故玖巳嗣癯鞘欣砟畹纳鷦訉嵺`,包括“人民之城”“光榮之城”和“創新之城”三個展廳。
“人民之城”展廳通過“推動高質量發展”“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增進人民群眾福祉”等六大板塊,展示了上海如何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城市溫度,讓各族人民共享高品質生活。“光榮之城”展廳則著重突出上海的紅色基因?!皠撔轮恰闭箯d則通過“共居共學”“共建共享”等板塊展示上海積極構建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的生動實踐。
“海上風華”篇章凸顯出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工業的交相輝映,包括“百工·智造”“市集·商貿”和“絲竹·交響”三個展廳。
在“百工·智造”展廳,非遺與智造交相輝映;“市集·商貿”展廳以多媒體機械墻演繹老字號傳奇;“絲竹·交響”展廳里詮釋著海派文化“海納百川”的品格,更是體現了中華文明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
“山海情深”篇章則聚焦上海與對口地區的攜手合作,各展廳通過產業合作、消費、文旅融合等多維度展示,呈現了上海如何助力西藏日喀則、新疆喀什、青海果洛及云南全境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在北京邂逅上海的白蘭花香
上海,以其“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中西音樂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孕育了獨具魅力的海派文化,不僅極大豐富了中華民族音樂的內涵,更通過音樂的紐帶,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奏響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華彩樂章。
在現場,隨著絲弦五重奏《映山紅》悠揚響起,氣氛陡然沉靜,來自上海音樂學院的演員們指尖輕揚,琵琶的清脆、二胡的婉轉、古箏的空靈等交織共鳴,觀眾紛紛放緩腳步,或凝神聆聽,或掏出手機記錄。
揚琴演奏者王璐璐告訴澎湃新聞,其演奏形式獨具上海特色,以二胡、柳琴、揚琴、琵琶和古箏組成絲弦五重奏,這不僅是上海獨有的藝術符號,更與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遺的江南絲竹一脈相承,展現著守正創新的藝術精神。
王璐璐正在為演奏做準備
為籌備此次演出,她們也做了充分準備,深入研究史料資料,還將上海特色樂器帶到現場。在表演細節上,也入鄉隨俗,調整演出服裝風格,例如借鑒京劇中龍紋袖口的設計,既保留上海韻味,又實現與北京文化的融合,展現對當地文化的尊重。
值得一提的是,漫步體驗區期間,很多觀眾都會收到一份充滿上海風情的特色禮物——白蘭花與非遺青竹纏花胸針。
胸針制作者是海派插花杰出代表強詠梅,談及設計靈感,她表示,白蘭花對上海人來說意義非凡,每逢春夏,弄堂里便會出現售賣白蘭花的小販,上海媽媽、外婆們總會佩戴上兩朵。白蘭花花苞小巧玲瓏,綻放時香氣淡雅清幽,那獨特的芬芳比香水更令人著迷。為了讓北京的朋友們也能從嗅覺感受上海風雅,他們特意將這份“上海味道”帶到現場。
強詠梅拿著胸針
“這些白蘭花均于活動開幕前兩天在上海采摘,隨即用冰袋保鮮運輸,全程依靠冰箱與低溫環境精心保存。抵達北京后,我們手工將白蘭花串制,確保每一朵都新鮮如初,即便尚未完全綻放,馥郁香氣已然沁人心脾?!睆娫伱氛f。
此外,與白蘭花搭配的非遺纏花胸針同樣別具匠心,每一枚都由手工耗時一個多小時精心纏繞而成,點綴著蜜蠟、瑪瑙等珠子。
她提及,“此次共準備了50份全手工制作的禮物,以胸針的形式贈送給現場來賓,希望通過這份飽含心意的禮物,將上海的獨特韻味與非遺魅力傳遞給每一個人,也寓意著真摯的祝福?!?/p>
“上海的非遺讓我驚嘆”
浦江潮涌,歲月流轉,在弄堂巷陌的煙火氣里,在匠人指尖的方寸之間,一代代手藝人以匠心守護傳統,以巧思對話時代,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理念的指引下,讓民間藝術的根脈在都市的土壤中生生不息。
其中,剪紙藝術在上海歷史悠久,在近百年的歷史演變中,逐步形成了集南北之長的“海派”風格,豪放而不粗糙,細膩而不呆板,在全國各地剪紙藝術中享有盛名。近年來,上海剪紙在表現形式、內容等方面,不斷與時俱進、吐舊革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藝術·生活”展廳,“上海剪紙”項目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奚小琴采用上海剪紙特有的脫稿陰陽剪紙技法,一刀剪出陰陽兩幅作品受到現場觀眾追捧,為了此次活動,奚小琴特意設計了石榴籽的造型,寓意“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來自藏劇團的演員邊珍和同事在剪紙旁駐足許久,她坦言,自己第一次見到陰陽剪紙,覺得好神奇,“我印象中上海的科技很發達,沒想到非遺也這么厲害?!?/p>
邊珍(右一)
對于觀眾的熱情反饋,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表示,雖然從表面看,不同藝術形式間的跨度較大,但從民間藝術的本質來講,實則是一個共同體。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國民間文化的根源。而將這些文化根源融入上海這樣的大都市文化建設中,是當代都市人的責任。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發展側重,有些地區以傳承為主,他認為上海在傳承的基礎上,更肩負著創新的重任。這種創新必須契合時代發展,滿足當下年輕人的需求,同時也要符合他們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通過這次展覽,他感到十分欣慰,因為年輕人對傳統文化展現出了極高的敏感度與強烈的需求。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守白
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也有相同體會,“看了上海的這些展覽,我特別驕傲。上海是一座海納百川的美麗城市,它的美不僅體現在工藝制作與藝術品上,更在于心靈層面——這是一座共同構建心靈家園的城市。這種特質也為我們在學校教育和文藝創作等工作注入強大信心,激勵我們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