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這是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人類馬拉松運動員與人形機器人馬拉松“跑者”站在同一賽場、同一時間起跑。
最終,“天工”機器人以2小時40分42秒的成績率先沖線完賽,奪得冠軍。
走路、翻跟斗、跳舞……機器人的“絕活”越來越多,所到之處總有人圍觀。
4月19日,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比賽在北京舉辦,人形機器人再度成為社會焦點。
人形機器人火“出圈”,也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具身智能的探討。這一前沿科技的發展,將對千行百業及人們的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能與環境交互的人工智能
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一個名叫“俞文峰”的書法表演機器人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蘸墨、提筆,在宣紙上寫下“中關村”3個字。
北京清飛科技仿生研究院院長俞科有時會站在書法機器人旁幫忙,他告訴記者,“俞文峰”是自己的曾用名,書法機器人是以他為原型設計的,“我用孿生機器人實現了小時候沒有完成的夢想”。
“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一個典型案例,具有智能的感知、執行器和靈巧的手。”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機器人視覺感知與控制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耀南說。
與傳統AI依賴“堆算力、堆數據”不同,具身智能更注重“感知—行動—反饋”的閉環。正如人類通過實踐積累經驗,具身智能體需在真實或虛擬環境中不斷與環境互動,逐步提升理解與決策能力。
“漢字智由知與日構成,寓意知識與時間經驗的結合,這正是具身智能的核心。”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譚鐵牛從漢字溯源切入,闡釋具身智能的內涵。
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孫富春認為,具身智能體需要有環境交互和任務生成能力,要具有跨場景、跨任務、多種操作的能力,還需要有物理的感知、行為能力。
他以“攤煎餅”這個任務為例,具身智能體不只是能攤餅,還要觀察、判斷餅有沒有攤好,攤好之后再完成其他事情,比如從冰箱里取出牛奶。
近年來,大模型技術的爆發式發展讓具身智能加速與物理實體結合。王耀南表示:“大模型為人形機器人注入了語言理解、視覺推理和常識認知能力,使其從單一任務邁向相對通用。”
▲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上,書法機器人在寫字。(圖/羅燕)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認為,這標志著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融合進入了嶄新階段,具身智能已成為我國培育未來產業的重要方向以及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
“具身智能使智能體能夠在真實環境中感知、理解和行動,為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戴瓊海說。
在他看來,具身智能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比如,在工業領域,具身智能機器人可以實現更靈活和高效的生產操作,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在醫療領域,具身智能設備可以輔助醫生進行手術、康復治療等工作。尤其是在老齡化社會,具身智能的發展將為老年人提供重要幫助。在教育領域,具身智能機器人可以為學生提供互動的學習和體會。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具身智能的應用場景將不斷拓展,為各行各業帶來前所未有的變革和機遇。”戴瓊海說。
但是,具身智能機器人并不一定是人形的。“它可以根據工作任務和工作環境決定形態。比如,在水里最好是魚的結構,在空中最好是鳥的結構。”孫富春說。
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多媒體信息處理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黃鐵軍說,人形機器人的發展是一件長遠的事情,我們要發揮創造力,運用人工智能做成各種形態的產品,解決企業生產和我們生活中各種問題,或者滿足我們未來的需要。
協同創新,具身智能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具身智能的產業化布局正在加速。
北京市今年發布了《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培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提出力爭到2027年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具身智能產業生態。
今年2月份,中關村(海淀)具身智能創新產業園正式授牌,已經吸引了一批具身智能企業入駐。具身智能產業鏈上游的傳感器、芯片企業,中游的機器人本體制造商,以及下游的場景應用開發商正加速協同。
具身智能的發展當前備受關注,前景廣闊,但也面臨一些挑戰。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信息科技處處長韓健分析,具身智能還處在一個混沌初開的時期,技術路線尚未統一。能用、好用的高質量具身智能數據集成是核心的發展瓶頸,具身智能應用場景的挖掘和商業模式的確立仍需時間探索。此外,具身智能機器人攻關是一個生態工程,但目前機制尚未完善,各環節的協作還不夠。
“發展具身智能一定要建立跨部門、跨地域、跨行業協作機制,要統籌各類規劃計劃的實施,做到關聯有序,實實在在落地。”譚鐵牛強調。
他建議,推動學科融合和前沿布局,創機會、搭平臺支持多學科交叉,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數據平臺、算力建設等。
“具身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譚鐵牛表示,具身智能既是學科交叉的新前沿,也是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新靶點,應理性務實推動其創新發展。
關注民生周刊視頻號
原標題 | 《人形機器人火出圈,具身智能如何發展?》
原文刊發于2025年第8期《民生周刊》雜志
記者 | 羅燕??
編輯 | 李雪
責編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