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面對以色列提出的最新“部分停火”提案,哈馬斯再度表明強硬立場:拒絕階段性協議,只接受包含“全面停火、以軍撤出、重建加沙”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哈馬斯談判代表團團長哈利勒·哈亞公開表示,不會配合以色列政府為其政治議程搭橋鋪路,也不會犧牲加沙人民的未來去換取內塔尼亞胡的短期妥協。這一聲明不僅令“人質外交”邏輯遭遇重大挑戰,也標志著巴以沖突走向更深層次的戰略對峙。
以色列方面的提案,是一份看似“務實”的三階段協議:第一階段45天停火,期間釋放部分人質;第二階段協商永久停火、釋放剩余人質;第三階段討論解除哈馬斯武裝與重建安排。乍看之下,這是和平之門的一道縫隙,但對哈馬斯來說,這是一張套著“人道主義”包裝紙的陷阱合同。其核心目的,并非真正終止戰爭,而是以“時間換空間”,分化哈馬斯內部,瓦解其戰斗意志,為下一輪軍事打擊爭取喘息之機。
哈馬斯早已識破其中玄機。哈亞在視頻講話中直言,內塔尼亞胡政府意圖通過“階段性談判”轉移國內政治壓力,掩蓋其內部危機,并借“釋放部分人質”獲取國際輿論好感,同時避免對加沙戰爭承擔長期責任。哈馬斯強調,只有在以色列軍隊全面撤出、戰爭終結、重建啟動的前提下,才會釋放全部以色列人質。否則,這場戰斗只會愈演愈烈。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哈馬斯并未關閉談判大門。它并不是單純地“拒談”,而是提出了清晰且具備條件的“全面談判框架”。這并非意氣用事,而是戰略博弈。哈馬斯明白,若接受以色列分階段“喂養”的協議邏輯,將陷入被動:人質逐步釋放,換來的是以方“階段性暫停攻擊”,卻始終不觸及核心議題——戰爭是否結束、加沙是否獲得真正自治、是否允許巴勒斯坦社會恢復正常運作。一旦人質全部釋放,以方便再無壓力啟動真正撤軍和重建。屆時,加沙將仍是廢墟,哈馬斯將被解除武裝,巴勒斯坦問題則被無限擱置。
哈馬斯之所以敢于如此強硬,正是基于以色列當前內政動蕩與國際支持基礎日益流失的判斷。內塔尼亞胡正深陷執政危機,國內對其處理戰爭的態度怨聲載道;美國拜登政府雖口頭“堅定支持以色列安全”,但在人道主義問題上多次表達不滿,甚至在聯合國決議中不再一味動用否決權。加上國際社會對加沙屠殺與饑荒的持續曝光,令以色列在外交上日益孤立。哈馬斯試圖以“道義高地”重新占據輿論主場,而非讓步換妥協。
與此同時,哈馬斯拒絕解除武裝的立場亦再度凸顯核心矛盾。以色列長期將“哈馬斯武裝存在”視為威脅國家安全的主要借口,但對哈馬斯而言,武裝力量不僅是生存保障,更是其唯一政治談判籌碼。要求其“無條件解除武裝”猶如讓其自行赴死。更何況,國際社會并未對以色列高強度軍事打擊提出對等武裝限制要求,這種不對稱要求,早已令哈馬斯與其支持者不再對所謂“中立和平談判”抱有幻想。
有人可能會質疑:哈馬斯的立場是否過于強硬?是否真的想解決沖突?但真正的問題恰恰在于,以色列提出的所謂“談判”,其實從未真正承認哈馬斯、承認加沙、承認巴勒斯坦人作主體的政治地位。在這樣一場“先投降、后討論”的游戲中,哈馬斯寧愿繼續戰斗,也不愿跪著去換一份注定無法履行的“和平協定”。
當前的談判僵局,實質上反映出一場更廣泛的結構性崩潰:巴以問題早已不再是“以土地換和平”那種可以靠邊界劃分、主權協商解決的舊范式,而是深陷在“主權認同、民族生存、安全話語權”三重糾葛中。而以色列與哈馬斯這對對手,也已不是傳統意義上“政府對組織”的關系,而是兩個國家形態、兩種民族敘事的極端化博弈體。
在這樣的背景下,任何以“技術路徑”推進的談判都將注定失敗。不論是交換人質還是階段性停火,如果不處理結構性不公、不正視以色列長期的占領暴力與巴勒斯坦人的基本權利,那任何協議都是紙上談兵。
哈馬斯這次提出的“全面協議”,正是對此類偽和平的一次集體拒絕。它不是要延續戰爭,而是試圖打破以色列“零和和平”的舊模式。如果國際社會真心希望這場沖突不再蔓延、希望拯救被戰爭撕裂的人道局面,那么就必須認真對待哈馬斯提出的“全面一攬子”框架,而非繼續做內塔尼亞胡政治劇本的配角。巴以局勢已經沒有中間地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