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松讀懂《老子·道德經》第14章
一、分段詳解
(一)視之而弗見,名(1)之曰微(2);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3);?(4)之而弗得,名之曰夷(5)。
【詳解】
什么是“道”?“道”是“一個整體的態勢”,是萬物自身必須具有的態勢。從人類社會到自然界,從一粒細胞、一座城市,乃至太陽系……任何事物自身都是一個整體的態勢。一個整體這種態勢就是“道”,沒有任何事物能夠脫離“道”。
(注: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認為正確的“道”,讀者們不妨抱著審視的態度,讀完本文后再對比一下自己心中的“道”,看兩者有何不同。)
“道”是無形、無聲、無質的,三者共同構成“道”的特性。
第一,“道”是無形的。
萬物雖然各自處于“一個整體的態勢”,但它們各自的形態卻千差萬別、無窮無盡。如果“道”有了具體的形狀,就無法涵蓋萬物的多樣性,所以“道”必須是無形的。正因為“道”是無形的,才能超越具體形態,為萬物提供一個統一的、無形的基礎框架;讓萬物能夠在這一基礎框架下展現出各自獨特的形態。
第二,“道”是無聲的。
老子說:“大音希聲。”[宏大的聲音沒有聲音。]表面上看,這句話很矛盾,宏大的聲音怎么會沒有聲音?
宇宙中沒有最大,只有更大。如果“道”有聲音,則意味著存在比它更大的聲音,意味著“道”不能被稱為“大”。“道”之所以宏大,正是因為它能容納萬物的聲音。萬物的聲音紛繁復雜,微風的輕拂聲、昆蟲的鳴叫聲、機器的轟鳴聲、人類的笑語聲……這些聲音匯聚在一起構成了宏大的聲音。而“道”正是這宏大的聲音的基礎,容納萬物,讓萬物的聲音在“道”的無聲中得以存在和展現。
總之,正是因為“道”沒有聲音,所以能容納和展現萬物的聲音,體現了“大”的本質。
第三,“道”是無質的。
這與前兩個特性的道理是相通的。如果“道”有了自己的實質,有了自己的實體,則無法容納萬物,也無法被萬物共同使用。就像一支筆,要么你在用,要么我在用,要么輪換著用,不能你我他一起同時在使用這支筆。
正因為“道·一個整體的態勢”沒有自己的實質,是無質的,才能為萬物提供能滿足各自所需的基礎框架。“道”的無質性使“道”能夠超越具體的物質形態,成為萬物存在的統一態勢。
【注釋】
(1)名:稱說,描述。
(2)微:無,沒有。在此指“無狀”。
如《國語》:“微我,晉不戰矣。”[沒有我,晉國不會出戰。]
又《論語》:“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沒有管仲,我們都會像夷狄那樣披頭散發,穿左邊開襟的衣服。]
(3)希:無聲,不出聲。
(4)?(mǐn):撫摸。
(5)夷:消滅,毀滅,鏟除。在此引申為“無質”。
如《國語》:“是以人夷其宗廟,而火焚其彝器。”{因此人們毀滅他們的宗廟,而且燒毀祭祀用的禮器。}
(二)三者不可至(1)計(2),故混而為一。
【詳解】
老子說:“萬物尊道而貴德。”[萬物都尊重“道”、遵循“道”,并且重視恩德。]為什么?
萬物多姿多彩,千差萬別,無窮無盡。試想一下,假如“道”能夠用某個具體的形狀、聲音或物質來計量,那還怎么能夠成為萬物統一的存在態勢?還怎么能讓萬物共同遵循“道”?還怎么能讓萬物以“道”為尊?
正因為無形、無聲和無質三者無法用具體的形狀、聲音和物質來達到計量,所以“道”才能成為任何事物的存在態勢,能統一萬物。萬物各自都是“道”,是“一個整體的態勢”;萬物合起來構成整個宇宙,這還是“道”,是“一個整體的態勢”。這叫“混而為一”!
“道”的無形、無聲、無質,使“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包,貫穿于萬物之中,貫穿于萬物的生成、發展與變化之中。從一粒卵子和一粒精子合二為一,成為一粒受精卵,再不斷生長分裂,直至成為一個人,這個過程始終是一個整體的態勢;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從混沌世界到天地萬物,始終是一個整體的態勢;從日月星辰到整個宇宙……這一切無一不是“道”,無一不遵循“道”。
“道”就像一個無形的平臺,將萬物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既讓萬物各自為“道”,展現出各自獨特的存在,又展現出宇宙的整體態勢,使萬物能夠統一。
【注釋】
(1)至:達到;周到,周全,最好的。
(2)計:計算,核算,計量。
如《孫子兵法》:“料敵制勝,計險隘遠近,上將之道也。”
(三)一者,其上不收(1),其下不忽(2)。尋尋(3)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4)。
【詳解】
“一”就是“一個整體”。如前所述,任何事物自身都是一個整體的態勢,從一塊石頭到整個宇宙,無一不是“一”的體現。由此可見,“一”是萬物的模型,這個模型既簡單又復雜。簡單在于它能把任何復雜的萬物都簡化為“一”;復雜則在于它蘊含了無限的可能性,從微觀到宏觀,從已知到未知,“一”都貫穿其中。
“一”的特性是什么?“一”沒有上界和下界,代表了無限的可能性。因為“一”沒有明確的界線,所以可以向上和向下不斷探尋。但無論如何探尋,最終都會陷入一種無法描述的境地,重復回到無物可尋的程度。這叫“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
當向上探尋“一”時,會發現其上界是開放的,而不是收縮合攏的。例如,一塊石頭是“一”,一個地方是“一”,一顆星球是“一”,整個宇宙也是“一”,是一個整體。如果繼續向上探尋,將超越宇宙的范疇,陷入無法描述的境地,仿佛進入虛無之中,找不到可以命名的事物。當向下探尋“一”時,情況同樣如此。一塊石頭是“一”,是由無數沙粒組成,而每一顆沙粒也是“一”;再往下探尋,一個原子是“一”,一粒夸克是“一”。如果再繼續往下,又會陷入無法描述的境地,仿佛進入虛無之中,找不到可以命名的事物。
無論我們從哪個方向去探尋“一”,最終都會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可以用“一”表示,無需確定這個事物究竟是什么。
因此,“一”是萬物的模型。盡管萬物形態各異、無窮無盡,但各自是“一”的不同表現形式,并且是宇宙這個大整體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又各自為“一”。老子把這種情況描述為“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即沒有固定形狀的形狀,沒有固定具體事物的景象,模糊而不分明。
【注釋】
(1)收:收縮,合攏。
(2)忽:滅亡,滅絕,終結,帶有忽然、迅速意。
如《詩經》:“是伐是肆,是絕是忽。”[討伐他們,猛烈攻擊,全部殲滅,迅速滅絕。]
(四)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1)今之道,以(2)御(3)今之有(4),以知古(5)始,是謂道紀(6)。
【詳解】
如前所述,“一”是萬物的模型,貫穿于萬物和整個宇宙之中。所以“一”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可以代表無限的可能性。往后搜尋,我們永遠見不到“一”的終點在哪,找不到后面,所以不能跟隨。往前搜尋,卻永遠見不到“一”的起點在哪,找不到前面,所以不能迎接。故曰“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
“一”和“道”是什么關系?“一·一個整體”是萬物的原型,而“道”是“一的態勢·一個整體的態勢”,是萬物存在的態勢。所謂“道生一”,即“一個整體的態勢”可以衍化成“一”,衍化成萬物的原型。
“一”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那么如何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去延續“道”?我們無法直接追尋“道”的起點,也無法確定“道”的終點,所以只能遵照現在的“道”,去掌控目前存在的情況,去知道已經開始。這個“目前存在的情況”是現在的“有”,這就是“道的出發點”,也可叫“道的節點”。
“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這句話,古今版本略有不同,有兩處地方值得關注。
第一,執今之道。
傳世本作“執古之道”,引發諸多學者的激烈爭論,各執一詞,都堅信自己的觀點才是正確的。本文無意爭論孰是孰非,在此舉一例子,任憑看官們自己判斷。
一個剛剛添了小寶寶的三口之家,這是現在的“道”,是現在的“有”。小兩口升級為父母后,身上就多了一份責任。以前半夜想吃燒烤就一起去,現在寶寶一哭你連廁所都去不了;以前周末可以睡到中午,現在三更半夜要起床給孩子換尿布;以前可以當個月光族家庭,現在要發愁買什么樣的紙尿布才能讓寶寶舒服……所以,過去的“道”已經一去不返,不能再像從前那樣生活,而要遵照現在“道”,去掌控現在的“有”。
(注:看,多簡單的道理。《道德經》說的都是簡單的道理,沒有眾人所期盼的那么復雜。)
第二,以知古始。
甲骨文的“固”寫作“古”,此處的“古”是“固”的初文,意為已經、確實、固定。
例如,古本中的“將欲弱之,必古強之”,這里的“古”實際上是“固”,所以傳世本都直接作“固”。這原本已經正確,但總有人喜歡畫蛇添足,認為“固”通假“故”,把整句話翻譯為“要想削弱它,一定先要故意強大它”。這難道不可笑嗎?我想削弱你,卻還要先讓你強大,這豈不是給自己添麻煩?我之所以想削弱你,是因為你已經強大,讓我受到威脅,所以才想削弱你。就像美國之所以要削弱前蘇聯,是因為蘇聯讓他們坐立不安。類似的還有“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很多人解釋為“將要廢除它,一定先要振興它”。我本身就想要廢除你,卻還要先振興你,這不是給自己添堵是什么?真要等你振興了,誰廢除誰那就說不定了。
因此,“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的意思是:遵照現在的“道”,去掌控現有的情況,去知道已經確定的開始。這個“已經確定的開始”就是“道的出發點”。就如上例,無論小兩口過去再怎么自由和懶散都無所謂,但現在是三口之家了,生活需要重新出發。所以現在的三口之家,就是“道的出發點”。
正如《列子》所言:“物之終始,初無極已,始或為終,終或為始,惡知其紀。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列子的意思是什么?事情之前的已經過去,想管也管不到了;事情之后的還沒發生,我怎么知道?我只看到現在已經確定的事實,這就是事物的出發點。這就是“道紀”。
【注釋】
(1)執:依據,遵照。
(2)以:去,目的是,用來。
如《詩經》:“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我有備好的腌菜和干菜,去抵御寒冬。}
(3)御:控制,掌控;統治,治理。
(4)有:存在,出現,在此表示目前存在的情況。
(5)古:“固”的本字。已經;確實;固定。
(6)紀:頭緒,即出發點、節點。
二、古本與譯文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
看的時候見不到,只好稱說“道”是無形的。
聽的時候聽不到,只好稱說“道”是無聲的。
摸的時候得不到,只好稱說“道”是無質的。
無形、無聲和無質,三者無法都用具體的形狀、聲音和物質來達到計量,所以把三者混在一起,作為“道”的特性。
【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
“一”的樣子,上界不收縮合攏,下界不迅速終結,沒有明確的界線。不斷探尋“一”的上界和下界,最終都會陷入無法描述的境地,重復回到無物可尋的程度。這是沒有固定形狀的形狀,沒有固定實質內容的景象,這是模糊而不分明的。
【隨而不見其后,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想要跟隨“一”,卻看不見終點在哪;想要迎接“一”,卻看不見開頭在哪。遵照現在的“道”,去掌控現有的情況,去知道已經開始,這叫“道的出發點”。
三、后記
“一”就是“一個整體”,是萬物的模型,即是萬物各自的樣子,又是萬物統一的樣子。所以“一”是貫通萬物的,不是固定不變的“一”。設想一下,如果“一”是永恒不變的,那還怎么能貫通萬物?怎么能成為萬物統一的模型和樣子?
“道”是“一個整體的態勢”,即是萬物各自的態勢,又是萬物同樣的態勢。所以“道”是貫通萬物的,不是固定不變的“道”。正如老子所言:“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你心中的“道”是什么,不妨探討一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