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余華老師和董宇輝對談時,說出這“三句話”,彰顯出他對董宇輝的喜愛和欣賞;再到今天董宇輝被邀請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作訪談嘉賓;
再到幾天前,一個河南女孩在香港關于“麥穗”的說法引發千萬人的共鳴,獲得超過220萬的點贊。
這一幕幕場景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充滿力量與溫暖的畫面。老趙此刻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指尖未落便已眼眶溫熱。
訪談中,余華老師說:"我跟宇輝是單線聯系的。" 簡單一句話,卻道盡了兩人之間深厚的情誼;
當得知宇輝換了新辦公地方,他說要來看看,甚至將原定于閱山河浙江行海鹽的訪談,改到了與輝同行直播間。
要知道,余華作為當代大文學家,在文學界威望與影響力極高,他的新書發布是無數平臺翹首以盼的大事。
但他卻當著線上 10 萬 + 的觀眾,說出 "再有新書會在宇輝這里首發",這是何等的偏愛,又是對宇輝多大的認可與支持。
其實,喜愛和欣賞董宇輝的又何止余華老師一人。
張藝謀夸他 "在商不言商",李山稱他為 "小先生",梁曉聲在訪談中拉著他毛茸茸的小手不松開,戴建業教授說 "你小子一定會被寫進社會學史";
張瑞敏告訴他 "你已經很優秀了,你要做的是如何讓你的員工也優秀",央視贊他是 "守正出奇" 的青年楷模,CGTN 稱他為 "影響者"。
今天下午,董宇輝又將踏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舞臺,與國際奧藝委員會創始主席馬克先生、清華大學兩個學院的院長和副院長同臺,暢聊《藝術全球化與奧林匹克藝術復興》。
誰能想到,如今這樣一個備受矚目的人物,曾是那個生長在潼關農村的孩子。
小時候,手被劃破了,就從地上捏些塘土撒在傷口上,還笑著稱這是 "彪哥" 的勛章;
下課后,在全班同學驚詫的目光中,頂著書包,邁著自認為瀟灑的步伐沖入雨中回家,多年后才知道,同學們曾覺得他是 "奇葩" 而不愿與他說話。
但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在 30 歲時,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他,讓我們看到了努力與堅持的力量。
如同,這些天一個河南女孩在香港寫下“麥穗”的感想引發共鳴,點贊量超過220萬。
她說“今天在中環幫一個華裔小男孩指路,交談中他問我英語這么好,是 local 還是華裔?我說都不是,我來自大陸。
他的10歲獨自從波士頓飛來香港看賽馬;我的10歲在黃河故道的鹽堿地里拾麥穗。
命運是座環流島,十年后的我保送到上外又來到香港。
我們起點不同,終點不同,但是此刻維港的風同時在我們身上吹拂?!?/p>
評論區4.8萬條留言是萬千小鎮做題家的心聲和感悟,也如同今日的董宇輝,引發著人們內心深處的共鳴。
有人說:“十歲的你在撥麥穗,你沒有嫌棄黃土的泥濘,于是黃河的風把一棵麥穗種子吹進你的心里,靠你的汗水澆灌。
如今,那顆麥穗也隨你來到維港,你向人們證明,黃河的孩子可以來到任何地方?!?/p>
有人說:“人既要被繁華震撼過,又要被質樸感動過,這兩種體會之間,丈量著一個生命能夠擁有的寬度 ”
有人說:“擁有向下扎根的力量,方得向上生長的繁華?!?/p>
有人說:”這不僅是個人命運的獨白,更是一代人的集體敘事。在劇烈流動的時代里,有人被浪潮托舉,有人在泥沙中扎根,但所有努力活著、仰望星空的姿態,都值得被海風擁抱?!?/p>
有人說:“可是我既為寫不出那樣磅礴的文字而窘迫,又為能閱讀到這樣的文字而淚流?!?/p>
正如張藝謀、梁曉聲、張瑞敏等人對董宇輝的偏愛與支持,就像董宇輝從農村孩子到備受認可的蛻變,就像那個河南女孩帶著 "麥穗" 的夢想來到香港。
他們都在用自己的經歷,傳遞著溫暖與力量,讓我們相信,只要不放棄,就會有希望,就會有美好的未來在等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