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父母裝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兩代人的生活習慣與審美差異大,「適老化」也不是裝個扶手、鋪防滑磚就夠了,想要讓養老房在舒適度、安全性和顏值上都合心意,不僅需要充分考慮老人的訴求,與他們誠摯溝通,還要在全局上掌控、細節上推敲。
今天分享的120㎡老房,承載著一對退休夫婦的晚年生活,更凝聚著子女的孝心。兒媳主導的改造計劃,從溝通到落地多費心力,最終在傳統審美與現代功能間找到平衡,讓老房煥發新生,書香門第氣質穩穩拿捏。
從制作專業PPT說服長輩,到多次開家庭動員會,再到全程參與設計和施工,兒媳在工作繁忙的情況下,親自參與到裝修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讓這個改頭換面的新家,成為他們送給父母的一份禮物。
戶型改造前后對比圖
原戶型為三居室,平時只有兩位老人居住,南向兩間臥室長期閑置,并且影響采光;餐廳擠在廚房內,媽媽作畫需反復清理餐桌;除此之外,玄關處也沒有足夠的收納空間,衛生間使用體驗不佳,在功能上嚴重影響居住品質。
在充分調研老人的居住習慣和喜好后,改造團隊以通透、靈活、安全為核心,重塑空間脈絡:
1. 拆除南向次臥隔墻,將兩間臥室并入客廳,形成開闊的復合功能區,陽光得以直達沙發區,父母的愛好也有了容身之處;
2. 客餐廳一體化布局,增設島臺與獨立水吧,父母泡茶、家庭聚餐都能滿足;
3. 主臥雙入口設計,打通門口長條浴室與主臥之間的墻,串聯衛浴與走廊,形成洄游動線,加強通風與行走便利性。
4. 北陽臺改造為次臥,采用折疊門設計,兼顧臨時居住與收納;
5. 廚房勻出空間給土間,增加入戶收納量。
通過開闊的空間規劃、輕量化走廊布局以及雜物入墻設計,在美觀、高效、易用與安全等維度上推敲考量,設計師為這套養老房進行了重新定義。
原本進門右手邊是兩扇餐廚房門和內嵌衣柜,左手邊則是帶洗衣機的長條形浴室,入戶區擁擠雜亂,日常物品堆積如山,將廚房一部分空間改為土間后,父母擁有了專屬的儲物小倉庫,玄關也煥然一新。
土間臨近門口的設置,優化了入戶動線,也讓日常的很多動作成為無感之事,收發快遞,整理環保袋,拿取出門時用的雜物,順手將衣物掛在洞洞板上,一切流暢自然;儲物柜采用開放式設計一目了然,提前規劃好層板高度,區分鞋子收納區和雜物收納區,統一樣式的收納盒保證了干凈、整潔的視覺效果。
入口除了玄關柜,還設置了一體式衣帽區,并配備座椅,可坐可扶,在實用性的基礎上兼顧美觀。
將衛浴間與主臥之間的墻拆除,搭配臥室雙入口設計,衛浴間與走廊被串聯起來,生活的便利度大大提升。
原本的衛浴間管道多、功能混雜,改造后升級為四分離系統,緊挨臥室門口的是獨立馬桶間,隱形家政柜、工具柜見縫插針,收納雜物、節省空間,同時包裹管道、保證美觀;一墻之隔的淋浴間+洗衣房,細節之處可見適老化設計,坐浴臺、防滑卷材鋪就的一體化地面、墻面的透光孔、隱形晾衣繩……既符合老人的生活習慣,也讓洗浴的安全性得以提升。
走廊配置了完善的清潔和收納系統,雙人洗手臺方便兩位老人同時使用,壁龕抽屜避免彎腰取物,柜內電源省時省事;家政區承載多種功能,容納分類洗衣籃、疊衣熨燙板和不同厚度的各種生活雜物柜等,掃拖機器人藏于柜內,自動上下水解放雙手。
主臥是淡雅有氣質的淺木色調,原來封閉的陽臺被拆除后納入臥室,使這里儼然升級為舒適套房,明亮、充足的光線帶來溫暖的氛圍,特別適合老人休養生息。
臥室改變了原來轉角開門的形式,雙入口構成的環形動線,讓老人從臥室到衛浴、客廳都暢通無阻,也讓整個房子的陽光和空氣自由流轉,無高差的地面設計則再次強調安全性。
雙開門極具儀式感,門兩側設置了兩個宜家衣柜,通頂的容量足夠收納四季衣物。
原先的兩間南向次臥被拆除后納入公區,不僅在空間上變得更為寬敞,也讓陽光恣意灑入,改變了老房的晦暗面貌。
改造后的公區融合了多重功能,容納了客廳、書畫區、餐廳、植物角和小客臥。
符合人體工學的高靠背沙發,頗具典雅氣質的花紋地毯,用幾何形狀靈動點綴的三角形茶幾,都因為充足的采光,醞釀出美好、閑適的味道。
對于陽臺無法拆除的隔墻,設計師順勢一分為二,一部分作為半透明窗歸入主臥,一部分則設置了媽媽繪畫的書桌、爸爸的書架和植物區。午后,父親在沙發上邊品茶邊翻閱典籍,母親在一旁揮毫潑墨,茶香與墨香悄然交融。
餐廳與客廳相連、貫穿南北,這里包括用餐區和島臺區兩部分,雖然空間有限,卻最大程度上釋放了功能性。
島臺+餐邊柜陳列架的組合很適合老人家,平日里泡茶、洗水果不用再特地去廚房操作;陳列架展示老人的珍貴收藏和茶道器皿,既實用又美觀。
水吧臺與島臺相鄰,水吧臺上放置咖啡機,也包含了嵌入式燒水區,自動上水管連接柜子里的水桶,泡茶時的用水問題輕松解決;島臺不僅方便清洗茶具,還設計了多個抽屜,將茶葉飲料、酒水、密封袋悉數容納。
海洋板材質的餐區墻面,成為老人國畫愛好的最佳展示區,掛畫軌道采用日本荒川懸掛系統的側軌道,可以從任意位置安裝掛畫,不用移到兩邊取下來。畫作隨心意自由更換,讓流動的家庭藝術展時常上演。
公區北側以前是雜物陽臺,設計師巧用海洋板和折疊門,將其改造為一體式、開放式客臥,方便孩子們偶爾過來小住。小空間內藏乾坤,衣物收納系統、床頭柜模塊、床底柜滿足儲物需求。
設計師還利用了客臥和廚房門的厚度差設計出植物角,進門時第一眼的禪意,讓每次歸家因為植物的存在而心情舒暢。
植物角旁邊便是廚房,同樣沒有裝門,原本廚房在勻出空間給玄關土間后,因為餐廳的移位,依然能保留兩屋結構。
廚房升級為更為便捷的L型,洗菜區、切菜區、炒菜區符合烹飪動線,并設置了高低臺面,是充分考慮了日常使用場景的人性化設計;吊柜和地柜之間的墻面,以及水槽旁邊的柱子都用了可磁吸的琺瑯板,方便掛置常用廚具和調味品。
廚房右側墻面的開放格分類收納各種調料和五谷雜糧,下方的折疊餐桌則是輕松一餐的好去處。
這場改造沒有炫技,卻將親情化入每一處細節。當母親在坐浴臺享受沐浴時光,父親于書案前揮毫時,子女的牽掛就在身邊悄然呈現。老房的故事仍在繼續——它不僅是棲身之所,更是兩代人情感交織的見證,真正的適老化,也并不在規范的攻略之中,而是在擁有溫度與用心考量的彈性空間中。
編輯|Kiki
文字|諾威爾卡
圖片來源|七巧天工設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