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4月15日到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科學防癌 健康生活”。
據國家癌癥中心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數超過450萬。最常見的癌癥為肺癌,其次依次為結直腸癌、甲狀腺癌。由于早診早治和醫療保障水平的提升,與10年前相比,我國惡性腫瘤生存率總體提高約10個百分點。癌癥的早期發現,得益于近年來體檢的普及。
很多人會發現,自己的體檢報告上多了“息肉、結節”等字眼。甲狀腺結節、肺結節、胃腸息肉更是高頻出現。體內小結節,心有千千結。這些身體里的“不速之客”常常讓人擔憂和糾結,它們是癌癥的前兆嗎?需要手術切除嗎?
什么樣的甲狀腺結節需要手術治療?
我們平時體檢,很多人會發現有許多微小的甲狀腺結節,這些結節可能會發展成甲狀腺癌,最常見的是甲狀腺乳頭狀癌,由于惡性程度低,發展慢,被稱為“懶癌”。超聲檢查可以幫助醫生看清甲狀腺結節的形態、有無鈣化,快速確定良性或者惡性。如果曾接觸輻射,或是家族成員患有甲狀腺癌,就需要每年做超聲檢查。那么,什么樣的甲狀腺結節需要手術治療呢?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張宗敏:一厘米以上的并且可疑惡性的話,可能得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如果考慮良性的話,并且一厘米以下的基本上就不用特別擔心,良性的5厘米以上才考慮手術,惡性的一般一厘米以上才考慮手術,一個厘米以下的都不用擔心。甲狀腺結節一般來講需要定期復查,半年到一年B超復查一次,如果說甲狀腺微小半年增大兩毫米,長得比較快不穩定,就需要手術了。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劉寶國:良性結節如果是壓迫周圍組織器官了,比如壓迫呼吸道、氣管,造成呼吸困難了,這個前提下才進行手術。發現患者聲音嘶啞了,局部有侵犯了,3毫米長到8毫米、1厘米了,這需要積極進行手術。
如何判斷肺結節是否需要手術?
肺結節是癌癥篩查的重點關注對象,別看它低調潛伏,惡性風險卻比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都高。隨著胸部CT、低劑量螺旋CT的出現,大量肺結節浮出水面。如何判斷肺結節是否需要手術切除?
專家認為,通過胸部CT檢查首次發現的肺結節,需要根據結節的大小、密度以及邊緣是否清楚來決定臨床是否需要干預:
- 純實性結節就像“水煮蛋”,整個是實心的,惡性概率相對較低;
- 純磨玻璃結節更像“雞蛋清”,密度均勻,惡性概率也不高;
- 混合性結節類似“荷包蛋”,周圍是半透明的“雞蛋清”,中央是實性的,惡性的可能性最大,尤其是實性成分超過50%的結節,更為可疑。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胸外科首席專家 支修益:6毫米以下的微結節,我們不做任何臨床干預,就是年度進行復查就可以了。如果是一厘米以上,同時也有一些邊緣和密度的改變,有毛刺、分葉,疑似早期肺癌,復查就縮短為三個月。在臨床上常規的做法是,先抗炎兩個星期,三個月以后再復查,不要見了肺結節就切。
息肉會變成癌嗎?需要切掉嗎?
體檢報告上,“息肉”兩個字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像膽囊息肉、胃腸息肉等,這些息肉會變成癌嗎?需要切掉嗎?
息肉就是長在黏膜表面的小疙瘩,組織異常增生的結果。它可能是炎癥引起的,也可能是基因突變導致的。大多數息肉都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處理。
比如膽囊息肉通常是良性的,每年復查超聲觀察變化即可,只有少數膽囊息肉在特定條件下可能發展成為癌癥。
子宮內膜息肉是一種常見的婦科疾病,約有25%的女性會患此病,絕大多數是良性病變,極少數有癌變風險。
胃息肉比較常見的是增生性息肉,通常和幽門螺桿菌感染或者慢性胃炎相關。
腸道息肉主要發生在結直腸,癌變風險較高。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 胡兵:結直腸癌90%都是結直腸息肉或者結直腸腺瘤變來的,而息肉到癌的話,這個時間很長,大概有10年。我們在腺瘤良性的時候就要發現它,然后進行處理,這樣就不用得癌了。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胃腸腫瘤中心主任醫師 季鑫:我們一般建議女性50歲以上、男性45歲以上要定期做腸鏡,如果說做了腸鏡完全正常,那么可以5~10年做一次腸鏡。如果做了腸鏡發現有息肉,比方說息肉比較大或者息肉的個數比較多,那么我們就建議1~2年就要做一次腸鏡。
(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