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3年8月9日,距離朝鮮戰爭結束不到半月。
前來慰問的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某部副主任杜平將軍,親切地拉住楊玉華的手并安慰道:“你終于回到祖國懷抱里來了,祖國像母親一樣地關懷著你,希望你好好休息,保重身體。”
楊玉華是朝鮮戰爭中志愿軍的被俘人員,她的名字總是會和“唯一志愿軍被俘中國女兵”這類的標簽聯系在一起。
但縱觀楊玉華的一生,其散發的人格魅力,更值得我們稱頌。
楊玉華幼年喪母,由外婆撫養長大,16歲時,她瞞著外婆報名參軍,被分配到衛生處成為一名護士。
自此,滿懷青春理想踏進軍營的楊玉華,便開始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朝鮮戰爭爆發之后,楊玉華作為志愿軍隨同衛生隊參戰,但她為了保護戰友卻不幸被美軍俘虜,在戰俘營度過了黑暗的兩年。
然而,在楊玉華擺脫戰俘身份回國之后,卻因其被俘經歷而慘遭非議。
那楊玉華真實的俘虜生活究竟是什么樣的?回國之后,她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16歲被俘卻寧死不屈
1951年5月,抗美援朝戰爭正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楊玉華所在的180師衛生隊身陷敵陣,幾近被美李軍隊團團圍住。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師后勤部醫政股長史錦昌帶領180師的絕大部分衛生隊員,跟隨志愿軍部隊臨時組成的第二梯隊撤過北漢江,突破敵人包圍圈。
但是,楊玉華卻未能跟隨二梯隊突圍,不久前,她為了搶救受傷人員,把僅存的食物全給了傷員和擔架員。
而自己為了充饑就跑到附近的山上挖野菜,吃了之后上吐下瀉,于5月26日陷入昏迷,只能被強制安排在擔架上,跟隨擔架隊向后方撤離。
不幸的是,楊玉華等人在撤離過程中,遭遇敵人炮擊。
他們被迫躲進一個廢棄的鐵路隧道,但敵機瘋狂地向隧洞投放多枚火箭彈,在敵軍炮火的猛烈襲擊下,最后僅剩下楊玉華及其余靠近洞內的4名傷員僥幸存活下來。
5月27日,在敵軍地毯式搜索下,發現我方5名傷員,他們隨即便被美軍送往醫院。
由于作戰環境艱苦,楊玉華滿身塵土和泥水,再加上她被俘之時身著男裝,一頭短發,美軍自然而然地就把她當成了男性。
直到7月中旬,因為女性特殊的生理期,楊玉華才被美軍的女軍醫識別出其女性身份,便隨即將其送往位于釜山的朝鮮女俘收容所,與朝鮮人民軍女俘關押在一起。
楊玉華在這里挨過了兩年的戰俘生涯,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段被俘的經歷在她回國之后引起了不小的非議。
據當年在美軍擔任翻譯的志愿軍戰俘張澤石回憶:在大門口的辦公室,見到了一位年紀不大的姑娘,雖說穿著志愿軍男裝,但是寬大的衣服難以掩飾她曼妙的身姿。
張澤石只覺得這是一件讓人悲痛的事,因為難以想象一位妙齡少女要怎么樣在戰俘營里度過這黑暗的日子。
也許有人要說,還好就只有兩年,可是當時這位尚未成年的小姑娘,并不知道此去是否還能再度回到祖國那片故土。
但楊玉華用她的事跡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偉大的人無論置身何處,總能熠熠生輝。
戰俘營的日子步步驚心,但楊玉華并未選擇輕易放棄自我,只因她心中還裝有一個強大的信念,那就是回國。
身在戰俘營,心在神州大地!在戰俘營里,她和朝鮮人民軍的女被俘人員團結在一起,進行了堅決要求遣返的斗爭。
不僅如此,她雖在獄中遭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痛苦,但仍然保持著對祖國最崇高的熱愛與忠貞。
她親手為自己做了解放軍軍帽、冒著生命危險保存下中國人民志愿軍軍鞋,還在戰俘營中親手繡制專屬于祖國的五星紅旗。
為的就是有一天她能回到故土,向同胞們表達自己對祖國的日夜思念之情。
楊玉華在戰俘時期的大無畏舉動,不僅使無數中華兒女為之動容,而且贏得了全體朝鮮女軍俘的尊重,并和朝鮮姊妹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因為抗美援朝戰爭的特殊性,全體朝鮮女軍俘都對來自志愿軍的楊很是關照,但之后發生的事情讓她們對這個小姑娘豎起了大拇指。
有一次,朝鮮女軍俘集體絕食抗議美軍不當行為。
一名美軍少尉為了譏諷和羞辱女俘們,以為身為中國人的楊玉華不會參與絕食,便專門端著飯菜放到了她的前面。
結果,楊玉華一把就打翻了美軍送來的飯菜,事后她遭受了一頓毒打,但這件事卻讓女俘們更加欽佩這位來自中國的志愿軍小姑娘。
之后在楊玉華無端被美方人員拉走時,全體朝鮮女軍俘們則強烈抗議,迫使美方將她帶回。
1953年8月8日,楊玉華隨著473名朝鮮女俘被美軍押上了從釜山開往板門店的火車,然而,美方人員將她們押上火車后,便向擁擠且狹窄的車廂投入毒氣彈。
見勢不妙,楊玉華便沖在最前面,用身體掩護了其他被俘的朝鮮女軍和她們的孩子。
三顆毒氣彈接連在楊玉華身邊爆炸,致使她嚴重燒傷,在和慰問人員見面時,她胳膊上的傷痕也依舊讓人觸目驚心。
楊玉華高貴的品質讓全體朝鮮女俘為之動容,在她回國被安置到醫院之后,朝鮮女俘還托人輾轉給她送來一只手表作為紀念品。
就在楊玉華歷經千辛萬苦回國之后,命運卻又給她出了不小的難題,她因非議被釘到了恥辱柱上,本應平淡的生活再次掀起了波瀾。
僥幸回國卻慘遭非議
其實,楊玉華的歸國之路并不順暢,她回國的日子是一拖再拖。
美方軍隊一再推諉扯皮,不肯給出正面答復,用時任周總理助理的喬冠華的話說就是,為了爭取戰俘問題能得到合理解決,我方軍隊硬是同敵人多打了一年多的仗。
幸運的是,在多方努力之下,楊玉華最終在1953年8月9日結束了兩年的戰俘生涯,見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親人。
當時的《人民日報》還特意對她進行了專題報道:這個兩年來在美方戰俘營內受盡了苦難和折磨的姑娘,一下車就抱著迎接她的同志痛哭起來。
同志們圍著安慰她,給她擦去額上的汗珠,小心地把她扶上了我方的遣接汽車,她戴著自制的軍帽、拿著親手繡的國旗,眼含熱淚接受大家的問候。
按理說本該開啟美好新生活的楊玉華,卻又硬生生地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有雜志以“紀實”為由蓄意抹黑她,編造她在戰俘期間可能被美軍玷污的情節。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著媒體不斷轉載,圍繞她本人的非議之聲越來越大。
甚至有不良媒體聲稱,楊玉華離婚的原因,正是其丈夫猜忌她在戰俘營中被美軍玷污,內心難以接受所致。
一時之間,輿論嘩然,楊玉華平白無故陷入了一場不小的輿論旋渦,從萬人敬佩的志愿軍女戰士到萬人非議的受害者。
而她在戰俘營中繡國旗、在車廂以身擋炮彈,面對敵軍仍寧死不屈的英雄行為卻被人刻意遺忘。
而現實貌似就是這樣,人們只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楊玉華并未正面回應過這些非議,我們只得從她身邊人的口中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
“這完全是胡編亂造!”與楊玉華同為180師的79歲河南安陽籍戰俘胡春生氣憤地談起這件事。
據他所說,美方敵軍最初并沒有把楊玉華當作女性,是因為例假,才讓美方發現性別。然后,楊玉華隨即被送往與朝鮮女戰俘一起關押,壓根兒沒和美軍挨著。
胡春生曾是黃埔軍校的畢業生,和楊玉華的前任丈夫劉英虎是大學同學,對楊玉華的情況很是了解,從他口中知道了有關楊玉華回國之后真實的生活,包括楊玉華離婚的真實原因。
原來,楊玉華回國后便同在戰俘營中結識的劉英虎結為夫妻,并孕育了2個孩子,楊玉華在故鄉重慶當了小學老師,劉英虎被分配到當地供銷社,小兩口日子過得也算和美。
可是好景不長,在那個特殊時期,劉英虎因為作風問題被判處20年徒刑,楊玉華也在組織的壓力下,與即將服刑的劉英虎斷絕了婚姻關系。
面對這次不小的風波,這位曾經的志愿軍女戰士又會做出怎樣的抉擇呢?
楊玉華用親身經歷告訴世人,她永遠不會輕易放棄自己!
那個能在十六七歲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敵軍陣營中熬過兩年戰俘生涯并贏得眾人滿心欽佩的小姑娘,現在仍然還是最初的模樣。
她不僅不去理會外界的謠言,還把全部心思放在了自己的教學工作上,她在當語文老師的同時,還是一位班主任,憑借出色的工作贏得了學生和家長喜歡。
正是她這種面對困境不拋棄、不放棄堅韌不拔的性格,讓她終于也收獲了屬于自己的愛情和平淡的晚年生活。
歷盡千帆后安享晚年
在媒體聯系楊玉華接受采訪之前,胡春生等幾個戰俘也在小心勸告:楊玉華一向生活低調,恐怕你們要吃閉門羹了。
即使時過境遷,這幾位老人心思細膩,還是如妹妹一般呵護著楊玉華,不禁讓人感嘆這深厚的情誼。
楊玉華1986年自重慶市萬盛區實驗小學退休后,便一直在家安享晚年,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在困境中泰然處之,在順境中享受人生。
她的第二任丈夫是重慶軍區的一位營級干部,兩人琴瑟和鳴,舉案齊眉。
在老伴去世后,楊玉華就和兒子兒媳住在一起,楊玉華的兒子在區局里當領導,兩個孫子,大的那個在機場工作。
初見楊玉華時,連記者都不禁感嘆眼前這位看似普通老奶奶,竟然參加過朝鮮戰爭,甚至有著人稱中國志愿軍唯一被俘女兵的傳奇身份。
“平常在家做點家務事,去菜場買菜走遠的不行,近點的還可以。”楊玉華平和地和記者搭腔。
她因常年教書,盡職盡責,患上了老教師最常見的職業病—骨質增生,雖然治療多次,也不見好轉。
楊玉華的退休生活平淡而恬靜,平常也沒有打牌的嗜好,20世紀在重慶能拿著一月2000塊的退休金,也算樂得自在。
楊玉華所在的實驗小學,每月都會組織退休老教師外出活動,“一般是農家樂耍一耍,或者去爬山什么的。”只要不太遠,她每次都會參加。
在路上累了,她就會叫個人力三輪車,一路上慢慢悠悠地走,邊走邊欣賞風景。
歷盡千帆,楊玉華的人生可謂苦盡甘來,安享晚年。
結語
楊玉華不放棄的品質,不僅陪伴她熬過了戰俘營的黑暗時光,而且支撐她度過回國后遭受非議的低谷期。
可以說,楊玉華在生命中的每一次危難關頭,她都沒有絲毫放棄的想法。
革命就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
在國家危難之際,她參軍報國,面對敵軍,寧死不屈!在和平年代,她選擇教書育人,盡職盡責!
楊玉華的品格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們需要善待英雄,莫讓英雄流血又流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